一、玩股票能有心理学的吗?
确切说,应该是人性学。
股票做的就是人性。
成功的人,都已经尽力克服了人性的弱点。
二、股票投资应该是怎样的心理?
现在应该有的投资理念就是,一有盈利,马上就抛
三、从众心理的股票投资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
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
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
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
这仅仅是个故事,但股市的盲从行为往往会造成“真金白银”的损失,恐怕就不会那么轻松了。
目前,不少投资者乐于短线跟风频繁操作,而血本无归的例子也不乏少数。
5·30大跌就让许多跟风炒作垃圾股的散户损失惨重,许多人至今仍未解套。
这对今年新增的1000多万股民来说,无疑是“血淋淋”的警示。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显示,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有三个显著特点,即短线操作、从众行为和处置效应。
而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A股大牛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资者是亏损的,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盲目从众、短线投机所致。
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或从众行为,是行为金融学中比较典型的现象。
从众行为让投资者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必然成为无意识投资行为者,这其中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不仅容易导致股市出现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
同时也使系统风险增大,加剧了股市的波动。
在“羊群效应”作用下,投资者在股市涨的时候热情高涨,跌时则人心惶惶,使市场投机氛围加重。
投资心理学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心理均衡过程。
但在证券市场存在的“羊群效应”作用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偏差,并导致投资决策偏差。
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的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
在这个“反馈循环”中,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
而强化“羊群效应”,则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
四、简述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对股票的投资价值的影响
这要结合心理学和股票的投资学一起来论述这个问题了金融学里面有一本书是金融心理学 你可以去看看大致就是将人性的弱点在金融市场上的各种表现来写这篇论文 我是学金融的 可以共同交流
五、投资者的心理对投资行为有何影响
行为金融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常常会表现出以下一些心理特点:(一)过分自信投资者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
过分自信常常导致人们低估证券的实际风险,进行过度交易。
(二)重视当前和熟悉的事物人们总是对近期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及熟悉的东西更为重视,从而导致人们在决策和做出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事件和熟悉事物的影响。
如,投资者总是会对最近发生的事记忆犹新;
人们总是对经常看的股票进行投资,并会认为这些股票的风险较小,对不熟悉的股票、资产则敬而远之等等。
(三)回避损失和“心理”会计对于收益和损失,投资者更注重损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这将造成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主要按照心理上的“盈亏”而不是实际的得失采取行动。
如,投资者总是选择过快地卖出有浮盈的股票,而将具有浮亏的股票保留下来。
(四)避免“后悔”心理投资失误将会使投资者产生后悔心理,对未来可能的后悔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目前的决策。
因此,投资者总是存在推卸责任、减少后悔的倾向。
委托他人代为投资、“随大流”、追涨杀跌等从众投资行为,都是力图避免后悔心态的典型决策方式。
(五)相互影响社会性的压力使人们的行为趋向一致。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正是由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上述种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就使得证券价格的变化不同于现代金融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的推断。
六、学心理学对炒股有帮助吗
说真的,没什么用处这是两个不相关联的学炒股技术会有帮助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subject/2563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