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为什么高价不卖低价卖
高价不卖是因为该投资者没有严格的操作纪律,没有设置止盈位,贪心太重,期待继续往上涨;
同时,下跌时,由于恐惧心理,低价卖出。
二、使用高价买股票,成交价是什么?
展开全部举一个例子。
比如正常交易时间,现在卖1是10元整,有100手。
而你填11快(这时11块不能超出当天涨停价)90手。
在这个瞬间,如果没有别人买,且卖1的100手没有被撤,那么你就是按照10元价格成交90手,假如你填写190手,那么它会先把10元整的100手吃掉,成交价按照10元整,如果在卖2上10.01元超过90手,那么另外的90手将以10.01手成交,依此类推。
而卖的时候也类似。
再给你说一下集合竞价时的,法则是价格优先,时间优先。
举个例子,比如今天涨停价是11块,昨天收盘价是10元,那么我和你集合竞价时同时挂单,你挂11元,我挂10.5,那么一定是你的优先成交,加入我们挂一样的价钱,是谁先挂单谁成家。
另外,比如你挂涨停11元100手,这是如果所有卖的单子小于100手,那么就按照你的11元成交,这是所有买的单子超过100手,那么首先成交价格低的,举例吧。
所有小于等于10.90元的单子总和是110手,假如这时只有我们两个挂买单,我挂买单10.50元50手,而你挂11元100手,那么这个时候系统就会显示卖1是10手,中间成交100手,价钱是10.90.到9:25分,就显示成交了你的100手,而我没有成交。
而对于挂10.90卖单子的股民来说,那10手没有成交的是最后挂的。
你看懂了吗。
沪深两市的成交差别就是在下午收盘的前三分钟。
沪市正常交易至最后一秒,而深市是最后三分钟进行集合竞价成交。
按照上面的规则。
三、庄家为什么高价买进,底价出货??
不要把庄家看得太神秘。
庄家也是人。
而且有大有小。
也会犯错。
庄家做僵了赔钱也是常有的事。
去年4季度基金出现大面积亏损就是证明。
就操作手法来说庄家高吸低抛的原因也很多。
有时是吸到的筹码量不够。
所以故意砸下再吸量。
等拿到一定量后再拉升。
以获取更大利益。
有时是吸得太饱。
没钱拉升股价了。
在高位造成震荡再浑水摸鱼。
不过象你说的前几天那种情况我看还是庄家没能准确估计后市造成失误。
他们没料到美国次级债危机会对我们影响这么大。
他也回天乏术。
跟散户一样,只得看着跌了。
四、股票为什么高价不卖低价卖
高价不卖是因为该投资者没有严格的操作纪律,没有设置止盈位,贪心太重,期待继续往上涨;
同时,下跌时,由于恐惧心理,低价卖出。
五、股票价格为什么有高有低,是什么决定的?那么高价股票好还是低价股票好呢?
股票说简单就是买和卖,形象点打个比方这好比在一个菜市场买青菜猪肉,一群人每天都需要买入和卖出,而讨价还价就是股票的交易价格。
炒股说简单点就是2个步骤:买和卖,但要做好这2个步骤,没有一个所谓的大师或者专家敢说自己是包赢的,除非是内幕黑交易,但散户怎么可能获得,所以就需要经验累积和足够的耐心。
股票建议不要急于入市,可以去游侠股市或股神在线做下模拟炒股,先了解下基本东西,对入门学习、锻炼实战技巧很有帮助。
步骤1:选股,没有绝对的好股,现在股票市场完全超出了自身价值的N倍,按理全属于垃圾废纸,投机代替了投资,所以没必要去看什么题材未来,只需要看你的股票是否套住了足够多的人,然后你买进,你赚钱了,意味着别人把钱拿出来,追高我认为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很容易把自己套进去,站在低的位置等待成本高的位置的人去拉升,是一种稳中求胜的硬道理,比如力帆股份 华泰股份 中顺洁柔 荣安地产等给你参考,都属于前位套住许多人的低估值股。
步骤2:如果选择高位卖出制定自己计划赢利的目标,到了那位置,发现许多人都被套进来的时候,就卖了,没有几个人能在绝对的顶部逃跑,也没有人能在绝对的底部买进,这对散户来说不现实。
纸上谈兵再好,都不如实盘操作来的快,建议你新手的话,先拿出1/4或者1/3,强迫自己在这个资金内先做一段时间内做盘,别受涨的诱惑也别受跌的干扰,就使用那么多资金,经验上去了,自然水到渠成。
另送你几字真言,你如果能真正做到,你也是股神:1分运气,2分技术,3分经验,4分耐心,可见,真正炒股赚钱的,最关键的是耐心,这也是许多老大妈连股票软件都不会用,但里面的股票个个赚百分之几百的原因。
六、买高价股划算还是低价股划算?为什么?
如果这个股有潜力的话,当然是买低价股划算.低价股,高价股本无不同,但是在如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比如:你现在有100000元资金,如果都买入底价股的话,一旦升涨,收益肯定要比买入高价股高很多.
参考文档
下载:为什么要高价买股票低价卖.pdf《股票停止交易多久》《股票变st多久能退市》下载:为什么要高价买股票低价卖.doc更多关于《为什么要高价买股票低价卖》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subject/18250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