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是: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法定准备金率:央行强制商业银行留下的储蓄,不能贷出。
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就会降低或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减少或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
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
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就会增加,那么它们就会增加储备金,来应对顾客提款等应急事件,从而尽量避免向央行借款。
增加储备金就意味着可贷资金的减少,经济中的货币量就减少了。
所以提高再贴现率就会减少经济中的货币量。
公开市场操作:一,央行卖出手中的债券收回经济中多于的货币;
二,央行印制钞票购买市场中的债券,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
二、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条件 近几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一是外汇占款;
二是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再贷款,即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两项合计占32.15%(1994-1998年)。
而发达国家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依靠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
因此,逐步减少对外汇和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基础货币投放,是实现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必要条件。
发达国家的外汇和农副产品收购主要靠平准基金,我国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外汇,首先要改变结售汇制度,允许出口创汇者有一定的外汇留成,调动中央、地方、企业的积极性;
其次是规定央行每一年内允许收购外汇的货币发行,不够部分可以获得票据贴现和再贴现的优先权;
再是进行金融创新,发行储备债券,解决经济发展目标和外汇目标的矛盾。
对于农业发展银行的再贷款,应继续坚持和粮、棉、油库存挂钩的原则,严格控制再贷款的增加。
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不足的部分,应通过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并把金融债券纳入公开市场操作范围。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系统化改革 公开市场操作是最理想的微调性货币政策工具,但其有效运作需要相当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依托,至今只有美国运用最为经常和普遍。
因此,金融市场很不发达的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央银行贷款(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将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优先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和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实现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
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要体现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相互协调配合。
(1)分工上要有所侧重。
存款准备金与再贷款侧重于调节商业银行资金的中长期流动性,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用于调剂商业银行的短期头寸。
(2)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中的配合。
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侧重于总量上的调控;
再贴现主要用于结构调节。
(3)确定合理的利率结构。
金融正常运行时,央行合理的利率结构应是: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抵押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利率;
特殊时期,央行可向有危机的金融机构发放低息特别贷款。
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的改革。
(1)明确规定再贷款的资金用途。
规定再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资金来源。
(2)逐步取消再贷款分配的行政性质,使再贷款真正成为只对总量负责的间接调控手段。
(3)为了保证央行资产质量,开办抵钾贷款业务。
系统引进再贴现业务。
(1)首先要明确再贴现资金的使用方向。
要在金融法中明确规定再贴现资金只能用于商业银行弥补支付手段的不足。
(2)明确再贴现业务的票据品种。
央行应定期公布优先再贴现的商业票据种类。
(3)解除再贴现的额度限制。
把再贴现率作为唯一控制再贴现规模的手段。
加快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路。
(1)央行应进一步加大收回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的规模,以消化准备金率降低所释放的超额准备。
(2)规范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因为只有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资金来源时,商业银行有资金需求才会首先进入公开市场。
(3)调整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使债务资产的比重迅速上升。
(4)扩大交易工具。
包括发行面向银行的短期国债等。
(5)增加交易主体并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监管。
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
(1)应将准备金的计算方法由时点余额改为平均余额,考核方法由绝对值改为乎均值。
(2)按存款期限长短确定分档准备金率,以规范不同性质存款的信用创造规模。
(3)分两步彻底停止对准备金支付利息。
金融机构不能将央行的存款作为它赢利的“避风港”,央行的货币供给才能全部进入生产领域。
三、论述目前我国中央银行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一、作用机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
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
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
二、效果和劣势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
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
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
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④影响范围广。
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
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四、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我国目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所带来的效果非常强烈,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金率的时机和调整的幅度,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每日控制货币供应状况的工具。
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及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均有较强烈的影响,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而存款准备金率有固定化倾向。
基准利率是我国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标。
(再贴现率一般以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参考)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变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供求的过程。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的活动。
它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基本工具。
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或外汇意味着进行基础货币的吞吐,可以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公开市场政策已成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目前由于人民流动基数还比较大,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通胀,因此还会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世界金融动荡的前提下,维持国内经济环境的稳定需要慎重使用货币政策。
所以,我国现在应该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
目前,央行已经不再频繁上调存准以及利率就是这个道理。
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具体操作方法及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结果
当然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实际上,我国在近段时间一直在使用较宽松折货币政策,如: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
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
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
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
一是增加出口退税;
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六、央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以实现物价稳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当经济高涨,通胀升温,物价持续上升时,央行发行央票,提高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回笼货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贷款要求。
当通货紧缩物价下跌时,实行相反的政策
七、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具体操作方法及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结果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
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反之,则降低。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
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而且其他政策工具也都是以此为基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另一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影响巨大,因为它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对货币供给总量产生更大的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于猛烈。
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因此,一般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
②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制定的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
它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要求两个方面。
再贴现率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
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应状况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
例如,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因而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得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
反之则相反。
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用,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③公开市场业务。
此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
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一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①直接信用控制。
它是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②间接信用指导。
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活动的做法。
八、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作用是什么??急!
货币政策的工具;
;
有三样看家“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作用;
;
是指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货币政策最终实施的效果,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 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
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经常要突出的最终目标之一。
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物价水平保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上。
(2)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即凡是有能力和愿意参加工作的人随时能找到合适工作的水平。
(3)经济增长。
保持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
西方目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周期性经济危机带来的不景气,往往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一国能够保持良好的外汇储备,以保证对外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store/2530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