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天都有大涨的股票,为什么涨之前我都没发现,为什么? 怎么发现,发掘即将涨的股票?求高手带带
这需要看盘的经验,还需要结合大的环境。
每天开盘留意高开的股票,然后以多个窗口同时看多只股票的分时线走势。
强势股特征,拉升的价位会一波比一波高,量也随之放大,而且每一波回调的低点也依次提高。
如果确定,那么就等到下一次回调到成本均线处(未跌过成本均线)转升时大胆买入。
建议不要全仓(三分之一即可)。
如果再回调就再买入一批。
如果直接涨停,那么在即将涨停前全部买进。
距离开盘时间越短涨停的悦强势。
![每天都有大涨的股票,为什么涨之前我都没发现,为什么? 怎么发现,发掘即将涨的股票?求高手带带](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3643ee29d9cb008d?RI5nf.jpg)
二、为什么股票拉升前要挖坑 不怕低位有人抢货??
拉升前挖坑可以洗出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并从低位吸廉价筹码。
还可以减少拉升时的抛盘压力。
“为什么不怕低位有人抢货?”一般来说,对于那些技术分析的人,庄家会将K线做成是趋势走坏了的形态。
例如横盘整理,股价向下突破,这样能使那些看技术分析的卖掉自己的筹码,庄家再进行拉升。
还有就是有些人看到股价连续长阴不敢买,怕还有的跌,这些就是心理的。
![为什么股票拉升前要挖坑 不怕低位有人抢货??](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190ed76623d41f23?hqyJd.jpg)
三、为什么股票拉升前要挖坑 不怕低位有人抢货??
拉升前挖坑可以洗出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并从低位吸廉价筹码。
还可以减少拉升时的抛盘压力。
“为什么不怕低位有人抢货?”一般来说,对于那些技术分析的人,庄家会将K线做成是趋势走坏了的形态。
例如横盘整理,股价向下突破,这样能使那些看技术分析的卖掉自己的筹码,庄家再进行拉升。
还有就是有些人看到股价连续长阴不敢买,怕还有的跌,这些就是心理的。
![为什么股票拉升前要挖坑 不怕低位有人抢货??](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190ed76623d41f23?kdJyw.jpg)
四、为什么有些股票短期内涨百分之几十泥? 而且大盘是震荡状态下!
这种通常都庄家利用概念炒作!比如最近的海南股。
庄家利用资金优势,把他之前已经买入的股票价格推高,吸引散户跟风后,再在高位把股票卖出去。
只要大盘没有大跌,概念还没过时,一支股票可以吸引多个庄家轮番炒作。
![为什么有些股票短期内涨百分之几十泥? 而且大盘是震荡状态下!](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3d93f308cc2a9c8d?Y6zfq.jpg)
五、股票K线图中,高手说的";挖坑";是什么意思呀??
所谓的挖坑就是一个阶段横盘,突然缩量下跌,一般在三到四天,走出底部形态,然后开始启动,走出一个V字形态,人们通常把他叫散兵坑。
K线图: K线图一般有五根线,分别是5日均线(白线),10日均线(黄线),20日均线(紫线),30日均线(绿线),60日均线(蓝线)。
当五根线几乎呈平行线的姿态向右上方运行,那表明这只股票的股价最近一直是持续不断地向上攀升,这时股票走势最理想但在实际情况中,几乎没有一只股票是这样的,只涨不跌,那这样的股票还不疯狂了?一般情况下,五条线有分有合,有时候密切连在一起,相当复杂。
![股票K线图中,高手说的";挖坑";是什么意思呀??](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183a45c649699b4e?bKL5E.jpg)
六、每天都有大涨的股票,为什么涨之前我都没发现,为什么? 怎么发现,发掘即将涨的股票?求高手带带
这需要看盘的经验,还需要结合大的环境。
每天开盘留意高开的股票,然后以多个窗口同时看多只股票的分时线走势。
强势股特征,拉升的价位会一波比一波高,量也随之放大,而且每一波回调的低点也依次提高。
如果确定,那么就等到下一次回调到成本均线处(未跌过成本均线)转升时大胆买入。
建议不要全仓(三分之一即可)。
如果再回调就再买入一批。
如果直接涨停,那么在即将涨停前全部买进。
距离开盘时间越短涨停的悦强势。
![每天都有大涨的股票,为什么涨之前我都没发现,为什么? 怎么发现,发掘即将涨的股票?求高手带带](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3643ee29d9cb008d?NKxuM.jpg)
参考文档
下载:为什么股票大涨前要挖个大坑.pdf《股票定增后多久通过》《一般股票买进委托需要多久》《股票要多久才能学会》《股票开户一般多久到账》下载:为什么股票大涨前要挖个大坑.doc更多关于《为什么股票大涨前要挖个大坑》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read/6956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