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的问题,什么叫价值股??什么叫成长股
价值股:公司经营业绩较好的股票成长股:公司未来经营业务发展前景广阔的股票。
二、以炒股为生
兄弟 不要有这种想法 很可笑你工作再怎么忙,一个星期看几分钟的时间总有吧?我在银行客户部,每天存款贷款大量的资料要做,上班时间可以看,但是没时间了,但我中午可以看啊,上班不是2点么?股市不是1点就开盘么?我周6周日休息,不可以选选股么?天天盯着看,无非是不想错过一些短线的机会,但是,兄弟你细细想想,你真的能把握住短线的机会么?尤其是那种当日的波动?无非就是,冲的高了,有点想走的意思,没走,然后股票大涨的话,你高兴,股票要冲高就回落了,你就懊恼刚才为什么不走。
我刚玩股票的时候是高三,就这种心态了,现在想想是非常搞笑的心态,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没有人能看得准短线,别说当天的波动,就是一两星期的涨跌,都不可能有人能看准的,不信你自己做做看,把10次,100次的操作平均下来看,你看看谁能赚到钱?对的时候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巴菲特一年30%的复合增长就可以成为世界首富了,股票的威力不是快速爆发,是稳定而持续的收益,10年后,你也就非常有钱了。
想全职做股票,甚至连盘中的波动都不愿放过,这种想法极其可笑,那是根本无法把握的,做股票的人,能看准一个中期的大波段都相当不错了,都已经算是神仙级别的人物了,那种告诉你,一个星期之内,某只股票会涨停,会大涨的人,绝对是脑子有问题的,你自己算算,真有做的这么牛的人,那巴菲特那点收益还算什么,是吧?所以,安安心心工作,股票不用天天盯着看,我现在买的 宜科科技 刚买进不久的,现在有3个点的收益,有时间了看看,没时间就丢着,无所谓的。
三、炒股养家是谁
你好,股市百分之10的人才能赚钱。
游资、恶庄、牛散、其他机构等。
股市养家的人太牛了。
四、股票里的10送5股转1股派1.3元是什么意思?送和转有什么区别
送股是将本年的利润留在公司里,发放股票作为红利,从而将利润转化为股本。
送股后,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总额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总股本增大了,同时每股净资产降低了。
而转增是指公司将资本公积转化为股本,转增股本并没有改变股东的权益,但却增加了股本的规模,因而客观结果与送股相似。
转增与送股的本质区别在于,红股来自公司的年度税后利润,只有在公司有盈余的情况下,才能向股东送红股;
而转增股本却来自于资本公积,它可以不受公司本年度可分配利润的多少及时间的限制,只要将公司帐面上的资本公积减少~些,增加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就可以了,因此,转增股本严格地说并不是对股东的分红回报。
从上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 10送5股是在公司获得盈利的情况下,对股东的一种分红回报. 10转增5股则是公司不管有没有盈利,它使用公积金转赠股本,对股东来说,并没有实质的进行分红回报. 除权价=(股价-0.1)/(1+0.5+0.5)
五、是谁把股票卖给散户的
股票的涨跌是供求双方决定的,具体的。
股票其实就是企业的股份,比如某企业价值100W,如果他发行了100张股票,那么每张股票就价值1W。
而这个企业每年能挣10W,那么就是年收益10%,而持有这家企业股票的人就挣了10%了。
这只是股票收益的根本与基本原理。
另外,由于企业业绩好,就会有人想高价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这样这张股票就能比高出他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了。
这种人多了,就成了现在的股市,低价买到股票,然后高价卖给想要你股票的人。
比如你高价买了股票,想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却没人买的话,就只能亏本一点卖了。
或着拽在手里放几年。
所以股票的核心还是企业的业绩,业绩好,看好的人多,股票自然被人抢着要买,自然价格就高,股价就涨了,反之也一样。
股市有个市盈率,就是股价除以收益,如果每股股价10块,而该企业当年一年每股收益才0.01块的话那么市盈率就是1000倍,也就是说按这个水平,你需要连续1000年才能收回成本。
所以这种市盈高的股票是绝对不能碰的,没有人会蠢到用进行一项需要1000年才能收回的投资。
而股市上市盈1000以上的都是没利润的企业,之所以还会有人在购买只不过是机构在炒做而已。
比如,某个企业年收益是10%而股价却会被机构炒到翻一翻,而散户们早被钱迷了眼,看到涨就跟(他们跟了所以我也跟了,因为反正会涨,管他是不是泡沫,因为这年头泡沫更容易换钱。
)。
另外如果没人卖的话想买的人就会出更高的价钱买,这样股价就提高了。
物以稀为贵,所以如果没人卖,而买的人出的价越高,那么股价就会往上台。
和现实中是一样的。
参考文档
下载:炒股养家在淘股吧里叫什么.pdf《股票分红送股多久才能买卖》《投资股票多久收益一次》《行业暂停上市股票一般多久》《股票多久能买完》下载:炒股养家在淘股吧里叫什么.doc更多关于《炒股养家在淘股吧里叫什么》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read/67406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