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交易印花税的提高影响会这么大?
股票交易印花税是从普通印花税发展而来的,是专门针对股票交易发生额征收的一种税。
我国税法规定,对证券市场上买卖、继承、赠与所确立的股权转让依据,按确立时实际市场价格计算的金额征收印花税。
股票交易印花税以发行股票的有限公司为纳税人,主要包括有限保险公司和有限银行公司。
股票印花税以股票的票面价值为计税依据。
由于股票可以溢价发行,因而还规定,如果股票的实际发行价格高于其票面价值,则按实际发行价格计税。
为方便计算,增加透明度,采取比例税率,一般税负都比较轻。
股票交易印花税对于中国证券市市场,是政府增加税收收入的一个手段。
1993年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收入22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0.51%,2000年此项收入达478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更达到3.57%。
印花税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这使它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的工具。
深圳市政府在开征股票交易印花税后半年不到的时间内,改单向征收买卖双向征收6‰的交易印花税,以平抑暴涨的股价。
1991年10月,鉴于股市持续低迷,深圳市又将印花税税率下调为3‰。
在随后几年的股市中,股票交易印花税成为最重要的市场调控工具,1997年5月9日,为平抑过热的股市,股票交易印花税由3‰上调至5‰;
1998年6月12日,为活跃市场交易,又将印花税率由5‰下调为4‰,1999年6月1日,为拯救低迷的B股市场,国家又将B股印花税税率由4‰下降为3‰。
2001年11月16日,财政部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
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2‰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
二、
三、国家为什么提高股市印花税?
在此之前政府以发出11道金牌令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股市结构性泡沫,提高印花税,可增加大资金对倒盘股票交易的成本,降低国民经济的风险;
在国有上市公司市值翻几翻的情况下,印花税只是毛毛雨。
四、印花税的上调和下调,为何引起股市行情的大跌和上涨?
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
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3‰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
提高印花税无疑是一个重大“利空”!从历史上历次上调印花税的结果看,对大盘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会导致牛市的终结。
但历史经验是否就一定适用于现在的股市呢? 我认为: 1.现在牛市启动的本质原因——流动性过剩、RMB升值、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权激励,不会因为交易成本的提高和交易规则的调整而发生任何改变!也就是说,印花税的提高只会造成短期调整,而不会动摇趋势的方向。
2. 加税确实是针对股市的,但管理层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终结本轮牛市,而是为了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本轮牛市走的更健康,更长远。
相信管理层是在全面权衡利弊关系后,作出此决定的。
3. 加税有利于抑止过度的、不理智的投机行为。
目前的牛市存在着结构性“泡沫”——爆炒ST、爆炒没有业绩保障的题材股消息股。
此次提高印花税无疑会增加超短线炒作的成本,机构对敲的成本,引导市场投资绩优股。
长远来看,对于股市正常有序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因此,基友们不必过于恐慌,本轮牛市还不会终结,今天大幅低开仍然是介入良机。
五、国家为什么提高股市印花税?
在此之前政府以发出11道金牌令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股市结构性泡沫,提高印花税,可增加大资金对倒盘股票交易的成本,降低国民经济的风险;
在国有上市公司市值翻几翻的情况下,印花税只是毛毛雨。
六、为什么调整股票印花税比例
你说的是2022-1-1起,调整印花税比例的事吧,12月31日,2022年的最后一天。
股市最大的消息竟然是:中央调整印花税分成关系,以后这个收入跟深圳、上海彻底没有关系了。
国务院的通知全文如下: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国务院决定,从2022年1月1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现行按中央97%、地方3%比例分享全部调整为中央收入。
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继续做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收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这是什么意思?对股市又将产生影响?由于不涉及印花税率的增减,因此此举对股市不构成任何影响。
它解决的是,中央跟深圳和上海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read/49347592.html
刘美萱
发表于 2022-12-19 03:59回复 洪伟明:6月2日晚,香港落实本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提高股票印花税至0.13%建议,有关调整将在今年8月1日生效。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说,政府今次决定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主要是从提高政府收入,以维持稳健的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