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筹码怎么看?
筹码密集就说明套牢盘多 反之就少
二、怎样看股票的筹码?
它把每日收盘价上、下各10%的筹码加起来作为活跃的市场筹码。
这个设计来自一个市场假设,即当前价位附近买入股票的人是最不稳定的,最容易将股票拿出来参与交易。
远远在高位建仓的筹码处于套死状态,不容易参与交易;
而获利较大的低位筹码很多是市场主力的,锁定性也比较好。
所以在当前股票价位附近买入股票的散户最容易浮躁卖出股票。
算法: 收盘价上下10%的筹码所占的比例。
实际操作中好像没有看出所以然来.
三、如何分析股票的筹码?
投机性增强,投机机会增多,非常适合短线投机客的操作方式。
2、由于主力可以随意买卖进出,会造成对敲盛行,主力利用虚假成交量引诱散户改变操作方向。
3、随着散户买卖次数的增多,交易费用会大幅度增加,对于券商来说,是一大利好。
4、散户交易次数和交易费用的增加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从而引起投机风险的增大。
 ;
来源:贝尔金融 ;
四、如何判断庄家筹码的绝招
一轮行情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吸筹阶段、拉升阶段和派发阶段。
吸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低位大量买进股票。
吸筹是否充分,庄家持仓量的多少对其做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一、持仓量决定了其利润量;
筹码越多,利润实现量越大;
其二、持仓量决定了其控盘程度;
吸筹筹码越多,市场筹码越少,庄家对股票的控制能力越强。
同时,在吸筹阶段也常伴随着洗盘过程,迫使上一轮行情高位套牢者不断地割肉出局,庄家才能在低位吸筹承接。
其实,庄家吸筹的过程就是一个筹码换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庄家为买方,股民为卖方。
只有在低位充分完成了筹码换手,吸筹阶段才会结束,发动上攻行情的条件才趋于成熟。
庄家的吸筹区域就是其持有股票的成本区域。
拉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股价脱离庄家吸筹成本区,打开利润空间。
在此过程中,庄家用部分筹码打压做盘,同时又承接抛压筹码,但其大部分筹码仍按兵不动地留在了吸筹区域,等待高位卖出。
在拉升过程中,部分股民纷纷追涨,同时部分股民获利回吐;
对于做庄技巧较好的庄家,如有大势的配合,庄家只需点上一把火,拉升工作主要由股民自行完成的;
其间,庄家主要利用控盘能力调控拉升节奏。
在拉升阶段,成交异常活跃,筹码加速转手,各价位的成本分布大小不一。
派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卖出持仓筹码,实现做庄利润。
股价经拉升脱离成本区达到庄家的赢利区域,庄家高位出货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随着高位换手的充分,拉升前的低位筹码被上移至高位。
而当低位筹码搬家工作完成之时,庄家出货工作也宣告完成;
一轮下跌行情了随之降临。
在一轮行情的流程中要充分重视二个概念:低位充分换手和高位充分换手。
低位充分换手是吸筹阶段完成的标志;
高位充分换手是派发阶段完成的标志。
它们是拉升和派发的充分必要条件。
所谓充分换手就是在一定的价格区域成交高度密集,使分散在各价位上的筹码充分集中在一个主要的价格区域。
总之,任何一轮情都是由高位换手到低位换手,再由低位换手到高位换手;
这种成本转换的过程不仅是利润实现的过程,也是割肉亏损的过程,从而形成了股票走势的全部历史。
五、股票筹码集中度怎么看
六、股票筹码怎么看?请通俗详细一点。
收盘获利-以光标停留位置的收盘价算起 获利股票占全部流通股的百分百。
国标获利-以光标停留位置的价格算起 获利股票占全部流通股的百分百。
其余的几个指标使用意义不大,而且各个行情软件算法不同,差别也很大。
如果你对研究筹码有兴趣,而且能帮助你炒股的话,可以去股市剑客的主页,观看“超级筹码理论系列”视频。
七、怎么看股票吸筹
吸筹:量能,一般为当日放量。
盘口出现大单。
(为试探性建仓)k线收出大阳线。
拉升:为温和放量。
洗盘:k线,横盘,两天收阳,两天收阴。
派发:盘口出现大量卖单。
k线收出大阴线。
量能不减。
吸筹:股票筹码的价格处于相对低位,主力的主要任务是在该区间进行大量的收集廉价筹码。
市场主力在该区域所完成建仓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其将来拉升股票高度能力的大小。
收集的筹码越多,控盘度越高,市场中的筹码就越少,拉升时的抛压就越轻,最后实现的利润也就越大。
反之,收集的筹码越少,控盘度越轻,市场中的筹码就越多,拉升时的抛压就越重,最后实现的利润也就越小。
这也就造成了市场主力控盘度的大小与日后股票拉升时的累计涨幅成正比,这就造成了市场中跟庄的散户投资者为什么总是利用各种方法在挖掘具备“低位高控盘庄股”条件的个股。
派发阶段低位筹码向高位移动!
参考文档
下载:如何看股票筹码承接.pdf《股票跌了多久会回来》《滴滴上市股票多久可以交易》《买股票要多久才能买到》《股票违规停牌一般多久》《一只股票从增发通告到成功要多久》下载:如何看股票筹码承接.doc更多关于《如何看股票筹码承接》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read/3555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