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炒股如何稳定的盈利
,大多数投资人在证券市场上像蜜蜂采花一样频繁进出,可是却陷入亏损不能自拔,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因此投资人如果想要拥有持续稳定的获利能力,必须衡量以下几点。
正确的炒股方法才是盈利的关键,看准趋势才能赢得胜利,才能赢得财富。
(1)实质成功率。
真正有把握的投资机会并不是每一天都会出现,有时甚至一年也没有几次,我们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尽量小心谨慎,很有把握的时候才进场。
换言之,你要可以保证,最少30%以上的实质成功率才能够进场,成功机率不高时务必以观望为主。
(2)风险/盈利比率。
正确选择风险和盈利的报酬比例,取决于我们投资的实际成功率。
举一个例子,我在过去的操作过程中,最终成功率大致是35%,那么就是说每三次投资有一次能够成功。
如果要想要取得长久的盈利就必须有两种选择,1:提高成功率。
2:仅投资上涨幅度较高的股票。
要想继续提高成功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无法使自己达到每三次的投资就有两次或一半的成功。
所以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股票。
因为通常我们在投资亏损4%-5%处设止损位,风险高于这一亏损比例一般不进场。
因此可以说,每一次成功操作的基石,基本就是要建立在大约8%的亏损基础上,(因为我们把只要没有达到预期的最低涨幅都称为不成功,有的时候即使错了也不会造成损失,所以实质损失往往小于10%。
)所以想要拥有长期盈利能力,正确时必须最少要有20%以上的获利空间时才可以考虑进场,小于这一收益率决不考虑进场,因为进场意味着交易的最终亏损。
因此我每一次在最少1:4的风险和盈利比率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二、怎样炒股才能稳中求胜?
三、炒股怎么能做到稳定赢利
我笑了。
什么心态的一些废话就可以不用讲了。
完全是废话。
稳定赢利 :基本就是做长线了。
短线基本不可能炒股票有个很简单:一般看基本面: 1先选平常大公司的股票。
比如万科(房地产) 2然后呢:静态市盈率大于动态市盈率。
3这个股票目前价位基本上处于最低点(就是看K线。
这个公司从上市到现在的全部K线。
最低点) 4放个几年基本上是赚。
只是赚多还是赚少。
赚的快还是赚的慢的问题 5第一次来玩。
最好从长线开始玩股票。
短线风险大。
不适合。
以后慢慢搞 6国家政策很重要。
比如最近国家支持水利建设。
农产品。
智能电网。
这些相关的股票基本涨挺。
很爽啊 7最后: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传说罢了 - -# 信不信随意
四、炒股如何才实现稳定赚钱
学习的方向有这么几个基本面 要会看股票公司的财报 所处行业 所在行业中的低位 成长性怎么样 现在的股价估值如何 和同行业股票相比如何 未来有无外延式并购 有无资产注入预期等等技术面 均线 K线 量能 以及一些技术指标 比如KDJ MACD CCI ENE等等 用来找具体的买卖点筹码面 这个做为散户能得到的信息不多 主要就是从大宗交易,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季报股东人数变化和龙虎榜去发现但是记得 学这些内容要学习正确的 经过实证有效的 而不是百度出来的大路货色举个例子阳线吞噬 就是阳包阴 无论你在哪里找的知识 都会告诉你后市看多吧但在A股二十年的统计中 阳线吞噬之后的走势 涨跌对半的概率 那么这种技术分析有用么?更不要说 如果一段上涨后出现的阳线吞噬 叫做双人殉情 后市七成要下跌 比如2638之后出现的那2次 和1月9日3147那一次相反的例子是贯穿线 后市上涨的概率超过七成 你看看创业板这几个月出现的三次贯穿线 是不是每次都出现短线反弹? 包括这次1月17日的和4月11的这还只是K线 还有成交量 筹码面 形态等等综合知识去研判的方法至于选股先用技术分析选出比大盘弱的板块,比如大盘现在在季线之上,那么现在在季线之下或者所有均线空头排列的板块就是弱于大盘的,那么这样选出的板块包含的个股有2800多只,就是剔除掉不该选择的。
那么剩下板块中在选择出比板块强的个股,就是可以选择操作的标的。
选股出来,就是如何设定切入点和止损点了。
一般来说,明确上升趋势的股票可以选择惯性回调的均线或者上升趋势线买入。
也可以利用形态突破点买入,在现在大盘趋势不好时可以连续阳线50%位置压回买入,设好止损,按纪律操作
五、炒股投资怎么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呢?怎么开户佣金低
投资股市是长期的事业,在这个生存环境恶劣的市场,形成自己的稳定盈利模式是决定我们能否在这个市场成功的保证。
股市的盈利有两种:一是靠股票分红,这种股票很少,大多数公司分红不如存银行,包括茅台这种公司的分红都不是每年都会超过银行。
还有一种就是低吸高抛赚钱,实现这种行为的方式有许多种,选择那一种方式,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一般有以下几种:一:做短线最常见的就是短平快的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这个叫做短线。
这又分两种:1:在相对低位买入,在相对高位卖出,这个是大多数人乐意接受的,也是比较安全的方式。
这种方式更注重公司基本面研究,发现那些低估的低位买入,高位抛出。
需要的是眼光和耐心。
2:在高位买入在更高位卖出,比如追涨停板做法,许多朋友采取的是这种方式。
这个方法需要的是技术,必须短线技术很好,成功率才高。
二:中长线投资股票市场的功能应该是筹集资金,用到有良好前景的企业,去发展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从这个意义上看,最佳的投资赚钱模式应该是:选择行业好,成长性良好的公司,长期持有,随着时间推移,伴随公司不断成长壮大,在公司从小公司变为大公司,从国内公司,变为世界级公司的过程中,市值的增长,实现财富的增长。
六、怎么操作股票稳步盈利
从理论上讲,要想购买股票并稳定盈利很简单。
只要买入能够肯定上涨的股票即可。
所以在操作时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在好股价低点时买入。
第二,要在好股票高点时卖出。
但现实总不像理论那么完美,比如什么是好股票?每个人认定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再比如,什么是低点?什么是高点?每个人认定的角度不同,当然,结果也将不同。
正是因为以上现实,人们在股票操作时很难达到稳步盈利,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努力研究与学习提高盈利的概率。
七、炒股票怎么能稳赚不赔
自始至终我都无法判定这笔款到底是借款还是投资.如果是亲戚之间的借款,有些是无利息的,到期后归还本金.如果双方约定利息,一般是高出国家4倍银行利息以内都受到法律保护,不过民间借贷只要不发生纠纷,只要双方同意再高利息都是允许的.他们签定的合同上写明是"借款",还写明"无条件的还本钱",表面上看应该是借款.但是合同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约定"获利部分的65%"归侄女所有,也就是说,这位拿钱出来的人可以得到炒股赢利部分的35%.那么,这就不象一般情况下的借款了,应属于投资理财的范围.但是问题是合同上却没有说了亏损怎么承担,以及双方所承担的相应责任,这就与标准的投资理财合同有所区别.这个人与侄女的关系到底是借贷关系还是投资关系呢?网友说,肯定是借的,因为他朋友听侄女说炒股票一定稳赚不赔的,就未加任何考虑就把80万拿出来给侄女了,谁知赔了,80万变成40万了,事情就这样简单.现在侄女说她认这笔亏损帐,也答应还,但是就是现在还不起.炒股票"稳赚不赔"?真是笑话,这是一个证券公司工作人员说出来的话吗?简直就是骗人的鬼话.任何有股票常识的人都知道,炒股是一项投资事业,它的高收益是与高风险并存的.如果炒股票真能稳赚不赔,大家还用得着那么辛苦地赚钱吗?工,农,商,学,兵都不用做本职了,都来炒股票,炒股票多容易,有一笔资金放在证券公司,有台电脑上网,手一敲,合理又合法的收入就到手里了,而且最多可以让本金一天增长百分之十,试问,天底下哪里去找这么容易赚钱的事情?我对网友说,你朋友无知,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炒股票怎么可能"稳赚不赔"?网友说,我朋友不懂股票,经侄女一说,就答应了.我说,不是懂不懂股票的问题,他怎么都不去考察一下就同意了.80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买衣服还货比三家呢,那么大的一笔投资,也没有弄清楚股票市场究竟怎么回事,就贸然把钱拿出来借给侄女炒股票了.就算他没有炒过股票,也没有听说过"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至理名言吗?其实,这位借款人还不是完全无知,还是因为他的贪婪,想把自己的钱拿给侄女炒股票,不用操心费神就可以拿到35%的收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说虽然是侄女亏了钱,但他自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回头我要说说这位侄女,身为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应该对股市的风险有很深入的了解,在股市里"七亏二平一赚"是股市里的规律.也许这位侄女当时看到股市太火暴了,赚钱太容易了,自己又没有几个钱,就借亲戚的钱炒股票.炒股借钱本身就是十分错误的,她还不告诉股盲亲戚这笔钱是有风险的,还信誓旦旦给亲戚保证"稳赚不赔".也许她不是成心欺骗自家亲戚,而是正好遇到这一轮熊市亏了钱,但这事情她做得太不地道了,至少应该告诉人家这笔钱有可能赚也有可能亏的.当时她借款的时候正是股指6000多点的高位"牛气冲天",一年后现在的股市已经是跌到2000点以下"熊途漫漫".侄女虽然答应还这笔亏损的钱,但仅仅靠工资挣收入的人是不可能还清这笔巨款的,除非以后再来一波波澜壮阔的牛市,让这位侄女能翻身赚回这笔钱,但是却不知道牛市什么时候来,亲戚何年何月才能等到这笔钱?2008.10.25
八、怎样炒股才能稳中求胜?
呵呵,只有好心态,好技术才能做到稳中求胜,顺势而为,保全自己,逆势而动,追悔莫及~如果您有着良好的技术功底,在适当的时机入场,在空头行情中空仓是稳中求胜的最好办法~打个比方,假如在一年之内,楼主一比交易不做,你的收益率是0%,亏损率也是0%,但就是这样,这个0%的收益率就能够超过市场内60%以上的投资者(亏损),你说怎样才算求胜呢?一年内,抓住几次稳稳获利的机会就足够了,不要贪多,不要恋战……做到稳中求胜不是问题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read/2765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