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隧道击穿和雪崩击穿是什么情况啊?
隧道击穿和雪崩击穿是pn结两种不同的击穿机制。
pn结在反向高压下会发生击穿。
其中雪崩击穿指势垒边缘扩散进势垒区的电子和空穴在高场下加速,获得极大动能。
它们与势垒区的晶格原子碰撞,使其价电子电离,获得新的自由电子和空穴,由此1生2,2生4,载流子不断倍增,最终导致pn结击穿。
隧道击穿也叫齐纳击穿,可以用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来解释,随着反向偏压的不断增大,势垒区的价电子势能增大,而势垒区宽度降低,此时pn结穿两端电子与空穴穿过势垒的几率增大,由此大量载流子隧穿而引起反向电流增大,击穿pn结。
随着反向电压的不同,隧道击穿与雪崩击穿可单独或同时存在,具体可以参见教科书《半导体物理基础》。
二、时光隧道是什么意思
存在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 一个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时间就会停止 当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倒退 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一旦进入光速身体的各部分机能将会下降到七万分之一 所以技术上还有待提高 南极也曾经出现过2004年时: 美国物理学家马瑞安·麦克林告诉研究员们注意观察1月27日南极洲上空的那些不断旋转的灰白色的烟雾。
最初,他们认为这些只是普通的沙暴。
但是这些灰白色的烟雾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进程而改变形状,也没有移动。
研究人员决定认真研究这种现象。
他们发射了一个气象气球,气球上装备了测定风速、温度和大气湿度的仪器。
然而,一经发射,这个气球就急速的上升,很快就消失了。
过了一会,研究人员利用拴在气球上的绳子收回了这个气球。
但是,让他们感到震惊的是,这个气球的计时器显示的时间是1965年1月27日,正好提前了30年!在确认气球上的仪器没有损坏后,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几次同样的试验。
但是每次都表明时间倒退了,计时器显示的是过去的时间。
这个现象被称作“时间之门”。
研究人员向白宫作了汇报。
现在,针对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所作的研究仍在进行着。
人们推测南极洲上空的那个不停旋转的空间是一个可以通往其他时代的通道。
而且把人送往其他时代的研究项目也已经开始。
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正在为这个可能会改变历史进程的研究项目的控制权而展开激烈的争夺。
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当局会在什么时候批准这项试验。
三、股票中头部是什么意思?
头部是指股价长期趋势线的最高部分。
头部形态出现在上升趋势结束以后,也就是上升趋势线被跌破以后。
所以,它们是一种没有趋势的形态,也可以说是横向趋势。
当这些股价顶部横向趋势的结束,也就是跌破重要的支撑线,之后股价就进入了下降趋势。
而对于中国股市这种单边市场,最好不要介入下降趋势。
所以说根据市场情况不同,股价头部形态也不同。
常见5种的股票头部形态包括:单顶,双顶,三顶,头肩顶和圆顶。
而在这其中,又数双顶和头肩顶最为常见。
而单顶(也可以叫做倒“V”顶)的出现,往往是在小盘股,庄家大幅拉高以后,急于出货而产生的。
所以,当发现倒“V”顶或是单顶时,要立即卖出,否则被套是难以避免的。
与单顶相反,圆顶具有时间比较长的特点,但股票头部形态并不很常见。
拓展资料 :股票的头部有什么特点?1.一般来说,当股价到达顶部时,股价的波动范围随着成交最大值逐渐扩大2.一开始起步的领涨龙头股已经成为强弩之末,而市场上低价牛皮股的走势突然转强。
3.成交的量形成圆弧顶,5日的量线有10日穿过量线的趋势。
4.如果股价在某一天突然大幅上涨,会在阴线收盘,股价会在5线或10线以下收盘。
5.成交金额持续放大,而股价却连续三天没有创新高。
6.均线系统开始掉头,5日均线呈现10日均线的走势。
7.在上涨过程中,成交突然大幅上涨,而涨幅的股价并不大,这是一个反转信号。
8.股价连续几天创新高,但成交的金额却逐渐缩水。
有一天股价再创新高,然后股价迅速回落,收盘在影子实体的大阴影处,成交的金额被放大了,一般是庄家顶部位置,疯狂出货造成的9.股价再创新高,各项技术指标偏离。
10.突如其来的消息是坏消息,股价暴涨又迅速回落。
四、物理学:“原子核中基本粒子的隧道效应”是什么意思?
基本粒子 英语名称:elementary particle 所谓基本粒子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元。
根据作用力的不同,粒子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三大类。
强子就是是所有参与强力作用的粒子的总称。
它们由夸克组成,已发现的夸克有五种,它们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和底夸克。
理论预言还有第六种夸克存在,已命名为顶夸克,但目前尚未发现。
现有粒子中绝大部分是强子,质子、中子、π介子等都属于强子。
(另外还发现反物质,有著名的反夸克,正在研究中,如若反物质假说成立,应该还存在另外的反粒子,甚至可能有反地球,反宇宙) 轻子就是只参与弱力、电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的总称。
轻子共有六种,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
电子、μ子和τ子是带电的,所有的中微子都不带电;
τ子是1975年发现的重要粒子,不参与强作用,属于轻子,但是它的质量很重,是电子的3600倍,质子的1.8倍,因此又叫重轻子。
传播子也属于基本粒子。
传递强作用的胶子共有8种,1979年在三喷注现象中被间接发现,它们可以组成胶子球,但至今尚未被直接观测到。
传递弱作用的W+,W-和Z0。
中间玻色子是1983年发现的,非常重,是质子的80一90倍。
基本粒子的隧道效应隧道效应是指的这些基本粒子的波动性所确定的量子效应,又称势垒贯穿。
考虑粒子运动遇到一个高于粒子能量的势垒,按照经典力学,粒子是不可能越过势垒的;
按照量子力学可以解出除了在势垒处的反射外,还有透过势垒的波函数,这表明在势垒的另一边,粒子具有一定的概率,粒子贯穿势垒。
五、“隧道式滑快”是什么意思?
1、“隧道式滑快”的意思是:一般来说,产品的侧壁上有一个孔,此时要出行位,而客户又不允许孔的周围有夹线。
就是说,此孔的PL线,就是此孔的边缘,或是孔里面碰穿面的边缘。
此时就要考虑用催道了,一般来说,前模隧道是比较多的。
2、母模隧道滑块,一般采用假三板模方式,或者用中子油缸,为省成本一般都用前者。
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这个需要在模具设计阶段多多考虑,尽量避免问题。
3、以把手产品为例,根据塑件表面质量要求,对浇口位置、型芯、拨杆和侧抽位移及方式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带有定模隧道型滑块的注射模,讨论了侧抽位移的影响因素,并得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对同类模具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六、隧道效应指什么?
隧道效应目录 定义 概述 原理 发现者 用途 隧道二极管 隧道巨磁电阻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 tunnel effect[编辑本段]定义 由微观粒子波动性所确定的量子效应。
又称势垒贯穿 。
考虑粒子运动遇到一个高于粒子能量的势垒,按照经典力学,粒子是不可能越过势垒的;
按照量子力学可以解出除了在势垒处的反射外,还有透过势垒的波函数,这表明在势垒的另一边,粒子具有一定的概率,粒子贯穿势垒。
理论计算表明,对于能量为几电子伏的电子,方势垒的能量也是几电子伏 ,当势垒宽度为1埃时 , 粒子的透射概率达零点几 ;
而当势垒宽度为10时,粒子透射概率减小到10-10 ,已微乎其微。
可见隧道效应是一种微观世界的量子效应,对于宏观现象,实际上不可能发生。
在势垒一边平动的粒子,当动能小于势垒高度时,按经典力学,粒子是不可能穿过势垒的。
对于微观粒子,量子力学却证明它仍有一定的概率穿过势垒,实际也正是如此,这种现象称为隧道效应。
对于谐振子,按经典力学,由核间距所决定的位能决不可能超过总能量。
量子力学却证明这种核间距仍有一定的概率存在,此现象也是一种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是理解许多自然现象的基础。
[编辑本段]概述 在两层金属导体之间夹一薄绝缘层,就构成一个电子的隧道结。
实验发现电子可以通过隧道结,即电子可以穿过绝缘层,这便是隧道效应。
使电子从金属中逸出需要逸出功,这说明金属中电子势能比空气或绝缘层中低.于是电子隧道结对电子的作用可用一个势垒来表示,为了简化运算,把势垒简化成一个一维方势垒。
所谓隧道效应,是指在两片金属间夹有极薄的绝缘层(厚度大约为1nm(10-6mm),如氧化薄膜),当两端施加势能形成势垒V时,导体中有动能E的部分微粒子在E<V的条件下,可以从绝缘层一侧通过势垒V而达到另一侧的物理现象。
产生隧道效应的原因是电子的波动性。
按照量子力学原理,在低速情况下,具有能量(动能)E的电子的波长 h λ=----------------- √2mE (其中,h——普朗克常数;
m——电子质量;
E——电子的动能),在势垒V前:若E>V,它进入势垒V区时,将波长改变为 h λ’=---------------------- √2m(E-V) 若E<V时,虽不能形成有一定波长的波动,但电子仍能进入V区的一定深度。
当该势垒区很窄时,即使是动能E小于势垒V,也会有一部分电子穿透V区而自身动能E不变。
换言之,在E<V时,电子入射势垒就一定有反射电子波存在,但也有透射波存在。
[编辑本段]原理 经典物理学认为,物体越过势垒,有一阈值能量;
粒子能量小于此能量则不能越过,大于此能量则可以越过。
例如骑自行车过小坡,先用力骑,如果坡很低,不蹬自行车也能靠惯性过去。
如果坡很高,不蹬自行车,车到一半就停住,然后退回去。
量子力学则认为,即使粒子能量小于阈值能量,很多粒子冲向势垒,一部分粒子反弹,还会有一些粒子能过去,好像有一个隧道,故名隧道效应(quantum tunneling)。
可见,宏观上的确定性在微观上往往就具有不确定性。
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隧道效应并不影响经典的宏观效应,因为隧穿几率极小,但在某些特丁的条件下宏观的隧道效应也会出现。
[编辑本段]发现者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read/1620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