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才能快速评定一支股票的价值?
同行业类比,比市盈率和市净率。
同题材类比。
主要看你最关注它的哪一方面,也就是买它的理由。
然后在符合这个理由的所有票里面选,只要处于及格线以上就可以考虑买入。
二、股票主要估值方法有那几种
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 体现的是企业按现在的盈利水平要花多少钱才能收回成本,这个值通常被认为在10-20之间是一个合理区间。
市盈率是投资者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亦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
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当派息率为100%时及所得股息没有进行再投资的条件下,经过多少年我们的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
一般情况下,一只股票市盈率越低,市价相对于股票的盈利能力越低,表明投资回收期越短,投资风险就越小,股票的投资价值就越大;
反之则结论相反。
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价是否被高估计,如果数值太大,股价一定程度上就是被高估了,反之同样。
三、股票估值的方法模型有哪几种?
总得来说分为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的模型有市盈率和市净率 绝对估值法的模型有公司现金流贴现模型和股利贴现模型 我前几天做过一个关于估值模型的PPT,LZ感兴趣的话,可以留个邮箱,我传给你O(∩_∩)O~
四、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怎么估出来的?谁来估?
估值的思路无非三,看收益、看同类、看资产,要是追求完全准确,就象要求地震局准确预测地震一样不靠谱,但用未来收益折现是最接近真相的思想 余亦多: 估值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主观的,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量度 它与物理或数学所追求的"绝对"不同,"价值"是没有绝对量化标准的 我们可以用上帝创造的法则去作为检验科学模型的标准 但检验“价值”的标准,是人为的“市场”,是人类创造的法则,而非上帝 所以,以科学的角度去考量金融,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上面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估值这件事本质上的悖论 但说到市场实践,我们分早期公司与成熟公司 成熟公司 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种方法:可比公司估值(就是一般说的Comps),可比交易估值(ComparableTransactions),以及贴现现金流法(DCF)。
但其实每一种方法的人为可控性都极大。
Comps:就是在市场上选几家已上市的,业务模式类型相似的公司,然后分析它们的各种财务指标,并用此来贴合需要被估值的公司。
财务指标除了我们常用的市盈率(P/E)以外,还包括P/Sales,EV/EBITDA,EV/EBIT等等。
但这里面的人为可操作性很大 首先,我究竟选取哪种指标来估值。
在市盈率所取得估值不理想的情况下,我可以回头选择EV/EBITDA。
在很多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佳的互联网公司,我可以去选择活跃用户数,payperclick等等。
而且,请相信banker自说成理,合理化估值的“科学化”过程的能力 第二,市场上有很多可选公司,我究竟选哪几家公司作可比公司能够达到我希望的估值范围 第三,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
每个公司的财务结构必然有不同,我可以因为这种结构的不同,对于被估值公司作出相应的“调整” ComparableTransactions:就是根据以前发生过的同类型可比公司被收购时给出的估值来定价。
也是考虑收购交易发生时的财务指标,如P/E,EV/EBITDA等。
但因为收购时,一般会给出溢价,所以按照可比交易给公司估值一般会偏高。
可比交易一般M&;
A里面用得比较多,IPO用得很少 这里面可玩的猫腻也很多,比如选哪些交易,不选哪些。
用哪些财务指标,不用哪些......等等 DCF:这个作一个对公司未来几年盈利的预估模型。
当然,要做预估,自然需要各种假设,比如每年销售增长到底是3%还是5%,毛利率到底是前三年保持一直,还是前五年保持一致 在一个一切以假设条件作为基础的模型中,可人为操作的猫腻实在是数不胜数,于是,这种模型的不稳定性连最能自欺欺人的banker很多时候也看不下去,所以大家在实际中用它,或者以它来做判断的时候其实很少。
当然,根据行业不同或者交易形式不同,常用的估值方法也不同,比如房地产公司,尤其是REIT,就会经常用到NAV。
而传统行业的公司,用P/E较多。
如果我要作一个LBO,可能DCF会是我更看重的指标。
如果作破产重组,那用的方法更多是在损益表上下工夫,与上述方法关系就不大了。
初创公司 我一直觉得对初创公司来讲,所有的对于某个特定数字的“合理化”的过程,来源还是那个拍拍脑袋出来的数字...... 总而言之,很多人在为一个公司估值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估价范围了,其它的所谓计算,不过是一个“逆推”,而非“发现”的过程。
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不过是用来贴合最初那个估价范围的工具而已,并非“科学”。
五、私募股权投资中最常用的估值模型有哪些?
巴菲特在股东年会上说,他和芒格非常注重内在价值,但是也只能给有限可以理解的企业定价,而且即使是他们两个对同一家企业进行定价,也会有明显差别。
在这里重点强调了"有限"和"可理解",即能力圈的界定。
巴菲特不止一次解释他不买科技股的原因就是其超出了他的理解极限。
近年来巴菲特所购买的比亚迪和IBM,有人把这理解为他们能力圈得到了扩大。
当然,我们在注重能力圈培养的同时,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容易理解的行业和企业。
比如,我们是否理解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其用途是什么?前景如何?它们的生产过程和竞争优势是否容易理解;
它们的成本、价格以及销售数据是否容易获得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具备大量行业知识的人对本行业的企业定价更有发言权。
券商在招聘研究员时都十分注重其行业背景以及财务分析能力。
这已经向我们表明了给企业定价的第二和第三个要素,即企业定价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巴菲特在早期实践投资的时候主要师承于格雷厄姆的思想,对企业的有形资产非常看重,后来接受了芒格和费雪的思想后开始注重企业品质。
经济护城河的表述正是站在定性分析的角度对企业作出归纳和总结的。
企业定价的第三个要素是定量分析,巴菲特给其命名为内在价值。
他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是私人股权投资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或者是出卖方愿意给出的最低价格;
第二个解释就是未来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折现值,即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总和。
我们在分析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的时候发现,要准确地给企业进行估值,必须知道三个指标数据: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复合增长率以及投资者要求的必要回报率即折现率。
折现率可以由自己主观确定,另外两个指标都是对未来的估计值。
即利用自由现金流对企业进行定价虽然是科学的投资原理,但由于其数据的主观性和预测性,致使内在价值的计算不是一个精确的结果。
这也是巴菲特为何总是说,他只能对少数几个可以理解并容易把握未来的企业定价的原因。
用巴菲特的话说,内在价值的计算是模糊的正确,但他同时也解释到模糊的正确要胜过精确的错误。
综上所述,给企业定价虽然是判断安全边际的重要前提但却难以准确定价,就算是企业主自己也难以给出精确的估值。
所以,巴菲特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总是要求更高的安全边际以降低给企业错误定价带来的风险。
能力圈、定性判断、定量计算和安全边际的结合使用才是给企业定价的全部。
六、股票估值的方法模型有哪几种?
总得来说分为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的模型有市盈率和市净率 绝对估值法的模型有公司现金流贴现模型和股利贴现模型 我前几天做过一个关于估值模型的PPT,LZ感兴趣的话,可以留个邮箱,我传给你O(∩_∩)O~
参考文档
下载:最简单可靠的股票估值方式是什么.pdf《华为离职保留股票多久》《上市股票中签后多久可以卖》《股票通常会跌多久》《机构买进股票可以多久卖出》下载:最简单可靠的股票估值方式是什么.doc更多关于《最简单可靠的股票估值方式是什么》的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chapter/6303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