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二级市场购买的流通股数量及占比股权份额多了,能反控该公司成为董事长吗?
理论上可以,实际操作难度很大。
首先,二级市场收购股权达到控制公司股权的目的,由于要面对众多个性化的投资者,并购的难度相当大。
一方面收购将造成收购方的股价上涨,从而导致企业并购所需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并购方还要遵守相关的交易法规。
因此,二级市场收购方式一般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很小的情况下才适用,只有当企业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票达到需要披露的股权比例的时候,企业已经获得控股地位或者已经距离控股地位不远,收购才有望完成。
再者,董事长是由董事会产生的,并不是股东大会,单独或合计持有3%以上的股东可以向股东大会提案,即拥有推荐董事的权利。
要达到您说的目的,得先大量收购公司股份,还必须经过董事会选举,因此难度很大。
二、间接控股的企业控股类型怎么判断?
在已经正式实施的《证券法》中,有多处关于“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多少股份的条文(特别是在有关收购的章节)。
但《证券法》本身并未就“持有”一词作任何进一步的解释。
投资者(尤其是法人投资者)“持有”某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以有“直接持股”和通过其子公司、孙公司、曾孙公司等等而“间接持股”两种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证券法》中的“持有”决不是单计算“直接持股”而不将“间接持股”计算在内。
举例而言,若A公司“直接地”持有B上市公司4%的股份,同时A公司以30%控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C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又大量购入B公司的股票,当C公司对B公司的“直接持股比例”也达到4%时,A公司肯定应当“举牌”公告。
否则的话,可能有足够条件和能力的A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其控股的且具独立法人资格的15家公司逐步地分别“直接持有”B上市公司4%的股份。
此时A公司实际上已经具有绝对控制B公司的能力。
但B上市公司的其它中小投资者及监管当局却并没有被告知这一重大变化。
这显然不是《证券法》立法的初衷和司法的目的。
所以,在《证券法》的司法过程当中,“间接持股”必须被计量进“持有”中。
间接控股形式:1、父子孙结构(father-son-grandson),即母公司直接拥有子公司甲80%的股份,子公司甲又直接拥有它的子公司乙70%的股份,则母公司间接拥有子司乙56%的股权(80%×70%),子公司乙的少数股权为44%,所以,母公司不仅要将子公司甲,而且还应将子公司乙纳入合并范围。
在这一结构下,是否应将间接持股的孙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并不取决于控股方式和实际持有的股份比例,而是取决于母公司能否对间接持股的企业进行控制。
因此,即使上例改为子公司甲只拥有其子公司乙60%的股份,则母公司在子公司乙中间接拥有48%(80%×60%)的股份,子公司乙的少数股权则占52%,此时仍需将子公司乙纳入合并范围。
因为,母公司控制了甲,而甲又控制了乙,母公司间接控制了乙。
可采用自下而上,层层递进的方式,编制出合并会计报表。
2、联属结构(connecting affiliates)。
母公司持有另一家公司(乙)的股份虽未达到半数以上,但通过其子公司(甲)持有乙公司的股份,累计已达到半数以上的股份,由此而形成的企业集团结构。
图二中,母公司直接拥有子公司乙20%的股权,又间接拥有子公司甲32%(80%×40%)的股份,母公司共拥有子公司乙52%的股份,其余48%中有40%被少数股东拥有,8%(20%×40%)间接地被子公司甲的少数股东所拥有。
母公司与子公司甲的合并报表编制与直接控股基本相同,子公司乙的股东权益及股利分派应与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甲的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等项目一并抵消。
三、股市期权的问题
四、非公开发行的股票为什么低于二级市场那么多?
非公开发行一般是指公司增发股票,也就是上市公司再次发行新股,为了将新股成功发行出去,当然发行价就必须低于二级市场的股价,要不然谁会要这家公司的股票呢?如果发行价高于二级市场的股价,还不如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
通常非公开发行的股票,发行价是公告发出前20天收盘价的平均价的9折。
这样做目的是价格上吸引投资者,条件是限售,起码12个月内不能卖出,公司融资后的资金有指定用途。
非公开发行的对象也是长期看好融资项目才愿意投资的。
经过这个过程后发出公告,股票的隐藏价值被市场发现,买入的人增多,二级市场股价自然水涨船高了。
但也有不被看好的项目,例如平安的巨额融资,二级市场用脚投票,市值就减少1000多亿。
定向增发之所以受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追捧,除了因为整个股票市场形势比较乐观的原因外,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现在的定向增发完全是市场化发行。
第一,定向增发的实施,由于有发行价作为保底,这将封杀股价的下跌空间。
第二,为了增发的成功,上市公司也有动力做好业绩,这就成为股价上涨的最大推动力。
第三,机构投资者买入并长期持有,本身说明他们看好定向增发的公司发展前景,对市场和其他投资者有示范与指导作用。
第四,定向增发也改变了以往增发或配股所带来的股价压力格局,这是因为定向增发有点类似于“私募”,不会增加对二级市场资金需求,更不会改变二级市场存量资金格局。
第五,一旦大盘出现波动,往往会使得相关利益方出现护盘动作,因此,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自然会产生护盘的冲动。
第六,就目前来看,各种形式的定向的增发有助于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因此有利于增加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使得其股价持续上涨。
定向增发是指,当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时候不实行公开发行,而是向特定的投资人发行股票,也叫非公开发行。
五、如何挖掘注入优质资产概念股
注入优质资产概念股有一些普遍的共同点,掌握这些共同点,有利于我们寻找到最有可能发生优质资产注入行为的上市公司。
我们广州万隆网认为,寻找优质资产注入概念股,可以从行业政策、大股东控股程度、大股东实力、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情况、大股东旗下业务等方面来判断。
1、行业政策在行业政策的推动下,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发生的资产购并重组往往是注入优质资产行为产生的温床。
前段时间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正在进入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资产的购并重组不断出现。
其中不乏很多优质资产注入的情况,比如钢铁类上市公司在产业政策的催化下正处于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活跃期,普遍出现了资产注入的情况。
2、大股东控股比例利益至始至终是驱使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的最根本原因,利益的约束远比其它的规章制度的约束要来的现实得多。
大股东的控股程度越高,则上市公司利益和大股东利益重合度就越高。
这样就意味着, 注入优质资产后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的资产状况,优化上市公司经营,推高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价的最大即得利益者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
另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意味者大股东控股地位越难以动摇,在控股权能够获得绝对保证的情况下,大股东才可能放心的将自身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否则难免有为他人做嫁衣裳之虞。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大股东通过注入资产增持股份来强化控股权的情况发生。
3、大股东实力大股东本身的实力也是我们发掘优质资产注入题材的主要标准。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只有拥有众多优质资产的大股东才有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空间,否则就算大股东有注入资产的动机,也无资产可注,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大股东如果实力不济,往往不是注入的资产质量堪忧,就是注入资产的总量太少,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提升的效果不明显,也缺乏后续炒作的基础。
4、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情况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国内股市的上市公司往往和大股东存在着千丝万屡的关联交易情况,这成为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隐患。
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置换优质资产等转移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可以慢慢去领悟,炒股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定的经验与技巧,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新手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不防用个牛股宝手机炒股去跟着里面的牛人操作,这样要稳妥得多,希望能帮助到您,祝投资愉快!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chapter/4963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