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购估值怎么给
并购进对标的公司的估值一般需要参考以下几点:一:同行来同类型公司目前的估值水平。
二:和同行相比,公司的行业地位,盈利能力,团队建设,创新能力如何。
以第一条为基本,进行溢价或折价。
三:业绩承诺如何。
如业绩承诺不达标时,原股东如何进行补偿,业绩承诺是否是高增长。
四:并购时的付款条件。
是按业绩完成情况进行分期付款,还是一次性付款,没有附加条件。
五:并购购份的多少。
如对标的物的全部股份的并购,还是只并购部分股权。
六:并购后原公司的债务,担保如何处理的问题。
还有其它的相关事项。
如并购后管理人员的安置问题等等,所以对于并购来说,一般都是在相互有意向的情况下,找专业的资产评估公司进行资产尽职调查,并进行评估,然后协商谈判。
二、如何分析上市公司并购价值
一、战略价值分析 战略价值是促使产业资本并购或者回购相应目标的主要因素,也往往是由产业资本战略目标不可逆转和上市公司独特资源的几乎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是我们考虑的最主要方面。
独特资源往往是并购的首要目标,比如地产、连锁商业还有一些诸如矿类的资源,其往往具备不可替代性,其它试图进入该行业领域的产业资本必须或几乎要通过收购来切入。
而已经占有该资源的大股东也几乎不可随意放弃,可能采取回购股权的方式加强控制。
这类情况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门店、土地、渠道、品牌、矿产等一些具有较为明显垄断性的独特资产。
二、重置成本和市值比较 对于产业资本来说,如何尽量低成本收购实业资本也是其重点考虑的问题。
那么对比分析重置成本和市值之间的差距,就可较为清楚的分析这一因素。
市值较重置成本越低,则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越大。
不同行业的重置成本都有较大差别,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三、行业情况分析 策门槛和行业集中度是决定行业并购活跃度的主要因素。
1)策门槛 比如金融行业的并购就不容易发生,这是和策管制密切相关的。
一般情况下和国计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并购的策成本往往非常高,也很不容发生市场行为模式下的并购。
并购涉及的复杂因素多,不确定性较大。
而由于缺乏控制权竞争和争夺的压力,控股方回购积极性也会相应削弱。
2)行业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越低,则并购和控股权争夺一般情况下越容易高发,反之则不然。
四、股东和股本结构 股权结构和股东情况也往往是决定并购和回购活跃度的重要因素。
1)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越是分散,越容易产生各类并购行为,也越容易刺激大股东回购。
反之股权较为集中,或一致行为人持有集中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发生二级市场并购难度一般较大,控制权转移更多可能以股权协议转让为主。
另外,大股东有回购承诺或者表态回购意愿的也必须要关注。
2)其它大股东情况分析 大股东的资金紧张情况,或者该行业资金面普遍紧张,都可能会导致大股东方面愿意引入新的战略投资方,或者对恶性并购行为的抵抗力减弱从而引来其它产业资本关注。
3)股东行为 抛售或者增持的历史记录,从侧面来分析大股东对该公司实业价值的看法。
4)股本规模 一般而言,股本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有能力并购其的产业资本往往越多,并购所需的资金成本一般较小。
所以,小股本上市公司在同等条件下,更容易出现并购或者回购。
尤其是中小板中一些有价值的营企业龙头,其被并购的概率往往较大。
三、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怎么估出来的?谁来估?
估值的思路无非三,看收益、看同类、看资产,要是追求完全准确,就象要求地震局准确预测地震一样不靠谱,但用未来收益折现是最接近真相的思想 余亦多: 估值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主观的,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量度 它与物理或数学所追求的"绝对"不同,"价值"是没有绝对量化标准的 我们可以用上帝创造的法则去作为检验科学模型的标准 但检验“价值”的标准,是人为的“市场”,是人类创造的法则,而非上帝 所以,以科学的角度去考量金融,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上面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估值这件事本质上的悖论 但说到市场实践,我们分早期公司与成熟公司 成熟公司 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种方法:可比公司估值(就是一般说的Comps),可比交易估值(ComparableTransactions),以及贴现现金流法(DCF)。
但其实每一种方法的人为可控性都极大。
Comps:就是在市场上选几家已上市的,业务模式类型相似的公司,然后分析它们的各种财务指标,并用此来贴合需要被估值的公司。
财务指标除了我们常用的市盈率(P/E)以外,还包括P/Sales,EV/EBITDA,EV/EBIT等等。
但这里面的人为可操作性很大 首先,我究竟选取哪种指标来估值。
在市盈率所取得估值不理想的情况下,我可以回头选择EV/EBITDA。
在很多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佳的互联网公司,我可以去选择活跃用户数,payperclick等等。
而且,请相信banker自说成理,合理化估值的“科学化”过程的能力 第二,市场上有很多可选公司,我究竟选哪几家公司作可比公司能够达到我希望的估值范围 第三,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
每个公司的财务结构必然有不同,我可以因为这种结构的不同,对于被估值公司作出相应的“调整” ComparableTransactions:就是根据以前发生过的同类型可比公司被收购时给出的估值来定价。
也是考虑收购交易发生时的财务指标,如P/E,EV/EBITDA等。
但因为收购时,一般会给出溢价,所以按照可比交易给公司估值一般会偏高。
可比交易一般M&;
A里面用得比较多,IPO用得很少 这里面可玩的猫腻也很多,比如选哪些交易,不选哪些。
用哪些财务指标,不用哪些......等等 DCF:这个作一个对公司未来几年盈利的预估模型。
当然,要做预估,自然需要各种假设,比如每年销售增长到底是3%还是5%,毛利率到底是前三年保持一直,还是前五年保持一致 在一个一切以假设条件作为基础的模型中,可人为操作的猫腻实在是数不胜数,于是,这种模型的不稳定性连最能自欺欺人的banker很多时候也看不下去,所以大家在实际中用它,或者以它来做判断的时候其实很少。
当然,根据行业不同或者交易形式不同,常用的估值方法也不同,比如房地产公司,尤其是REIT,就会经常用到NAV。
而传统行业的公司,用P/E较多。
如果我要作一个LBO,可能DCF会是我更看重的指标。
如果作破产重组,那用的方法更多是在损益表上下工夫,与上述方法关系就不大了。
初创公司 我一直觉得对初创公司来讲,所有的对于某个特定数字的“合理化”的过程,来源还是那个拍拍脑袋出来的数字...... 总而言之,很多人在为一个公司估值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估价范围了,其它的所谓计算,不过是一个“逆推”,而非“发现”的过程。
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不过是用来贴合最初那个估价范围的工具而已,并非“科学”。
四、如何估价上市公司,对比标准是什么
对上市公司的股价,一个是对比同行业的估值,一个是对比历史的股值,参考市盈率及市净率以及销售市值比率。
五、请问:如果收购一个公司,如何评估它的价格?是看总资产,还是看净资产?
主要是依据净资产来评估,这是需要的资料清单企业价值评估资料搜集目录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经营许可证、国有企业产权登记证等;
2.企业简况、企业成立背景、法定代表人简介及经营团队主要成员简介、组织机构图、股权结构图;
3.企业章程、涉及企业产权关系的法律文件;
4.企业资产重组方案、企业购并、合资、合作协议书(意向书)等可能涉及企业产权(股权)关系变动的法律文件;
5.企业提供的经济担保、债务抵押等涉及重大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文件;
6.企业年度、半年度工作总结;
7.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政府部门文件;
8.企业近五年(含评估基准日)财务年度报表以及财务年度分析报告,生产经营产品统计资料;
9.企业现有的生产设施及供销网络概况,各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情况简介;
10.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商标证书、专利证书及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等;
11.企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12.企业未来五年收益预测(C表)以及预测说明;
13.企业历年无形资产投入统计资料(包括广告、参展等费用);
主要客户名单、主要竟争对手名单;
14.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包括经营优势及主要风险);
15.新闻媒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相关报道和评价等信息资料;
16.企业荣誉证书、法定代表人荣誉证书;
17.企业形象宣传、策划等相关资料;
18.企业现有技术研发情况简介及技术创新计划;
19所有长期投资的章程,被投资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基准日及前三年的会计报表;
20.其它企业认为应提供的资料;
21.企业承诺书;
.22、企业非经营性资产清查材料;
六、股权价值评估怎么进行?
股权包括上市公司的股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两者评估的难易程度和方法均有不同。
第一、上市交易股票的价值评估在股市发育完全、股票交易比较正常的情况下,股票的市场价格基本上可以作为评估股票的基本依据。
但在股市发育不完全,股市交易不正常的情况下,作为长期投资中股票投资的价值就不能完全取决于不正常的股票市场价格,而应当以股票的“内在价值”或“理论价值”为基本依据,以发行股票企业的经济实力、获利能力等来判断股票的价值第二、非上市交易股票的价值评估分两种1、优先股的评估。
可以事先根据已经确定的股息率计算出优先股的年收益额,然后进行折现或资本化处理,即可得出评估值。
2、普通股的评估。
根据普通股收益的几种趋势情况,可分为三种:固定红利模型、红利增长模型和分段式模型。
参考文档
下载:上市公司被收购评估如何评估.pdf《二级市场高管增持的股票多久能卖》《股票上市一般多久解禁》《股票涨幅过大停牌核查一般要多久》《股票抛股要多久》下载:上市公司被收购评估如何评估.doc更多关于《上市公司被收购评估如何评估》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chapter/4203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