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前面的DR是什么意思?
d 是除息的意思 就是给原来的股东现金红利r 是除权的意思 就是给原股东一定的股票红利没加9块 加了7块 简单地说就是给了原股东2元的红利!前好还是后好,一般来说除权之后有一个股价回升的过程叫填权,大盘好的时候高分红率很好还有一种情况除权之后庄家借这个机会出货,股价越来越低叫做踢权
二、我的一只股票今天前面多了个xr,市值缩水了一半,这是怎么回事啊!
现在处于股权登记时期,是无法进行交易的,等增发以后进行除权,估计会下降50%,不过你可以看看后市如何,如果后市看好就拿着,如果后市不看好,逢高抛出
三、我的股票今天前面有个DR,钱怎么突然少了一半
那就是10送10除权日,股价都减一半
四、我的股票今天前面有个DR,钱怎么突然少了一半
那就是10送10除权日,股价都减一半
五、为什么股票雅戈尔dr(派息送股),我反而损失了不少?
就算是10股票也送东西!!!他是以每10股来送的,如果只有9股票的话,那就可能没有了!一.除权除息上市证券发生权益分派、公积金转增股本、配股等情况,交易所会在股权(债权)登记日(B股为最后交易日)次一交易日对该证券作除权除息处理。
1.常见问题股票除权当天,股价何以“大跌”?一些股民在不了解除权除息有关知识的情况下,对股价除权当天的“大跌”感到吃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认识误区大多发生在新股民当中。
上市公司分红送股必须要以某一天为界定日,以规定哪些股东可以参加分红,那一天就是股权登记日,在这一天仍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所有股东可以参加分红,这部分股东名册由登记公司统计在册,在固定的时间内,所送红股自动划到股东账上。
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二天再买入该公司股票的股东已不能享受公司分红,具体表现在股票价格变动上,除权日当天即会产生一个除权价,这个价格相对于前一日(股权登记日)虽然明显降低了,但这并非股价下跌,并不意味着在除权日之前买入股票的股东因此而有损失,相对于除权后“低价位”买入股票但无权分享红利的股东而言,在“高价位”买入但有权分享红利的股东,二者利益、机会是均等的,后者并无何“损失”。
例如:某股10送3股,股权登记日当天股民甲以收市价10元,买进1000股共花本金10000元(不含手续费、印花税),第二天该股除权,除权价为7.69元,此时股民甲股票由原来的1000股变为1300股,以除权价计算,其本金仍为10000元,并没有损失。
三.什么是股权登记日、除权(息)日?上市公司的股份每日在交易市场上流通,上市公司在送股、派息或配股的时候,需要定出某一天,界定哪些股东可以参加分红或参与配股,定出的这一天就是股权登记日。
也就是说,在股权登记日这一天仍持有或买进该公司的股票的投资者是可以享有此次分红或参与此次配股的股东,这部分股东名册由证券登记公司统计在案,届时将所应送的红股、现金红利或者配股权划到这部分股东的账上。
这里请投资者注意,上交所规定,所获红股及配股需在股权登记日后第二个交易日上市流通。
所以,如果投资者想得到一家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权,就必须弄清这家公司的股权登记日在哪一天,否则就会失去分红、配股的机会。
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就是除权日或除息日,这一天购入该公司股票的股东是不同于可以享有本次分红的“新股东”,不再享有公司此次分红配股。
六、股票前多了DR是什么意思其资产变吗?
除息英文是EXCLUDE DIVIDEND, 简称XD。
除权英文是EXCLUDERIGHT, 简称XR。
如果又除息又除权,则英文简称DR。
上市公司送转股、配股和派息时,在股价要除掉 ‘股权和派息额’。
因此要确定除权除息日。
按规定,除权除息的理论计算公式为:(前日收盘价-派息额+配股价X配股率)/(1+配股率+送转股率)如果某股票今天除息,则在该股票名称前标明XD,如果某股票今天除权,则在该股票名称前标明XR,如果某股票今天又除权,又除息,则在该股票名称前标明DR 以提醒股民。
公司派息,送转股,配股,有一个除权除息的理论价格(见理论公式)只能参考,开盘价绝不等于除权除息价,但有巧合。
上市公司送转股、配股、和派息时,产生了除权除息的情况,在股价上留下了下跌缺口。
如果股价上涨,将此缺口填满甚至超越,就是涨权(填权);
如果股价继续下跌,将此缺口越拉越大,就是跌权(贴权);
如果股价长时间平盘,缺口没有动静,就是横权(平权)。
如果仅是发生了除息,则上述现象称为ie:涨息(填息),跌息(贴息),横息(平息)。
七、我股票账户的现金怎么突然少了呢?
钱如果没有出帐记录,就是证卷公司的问题,也许是系统问题,也许正在交割,但无论如何不是你的问题! 所以你就安心睡觉,明天钱肯定会回来!
八、dr民生银行股票今天今天为什么跌
银行股今天都跌,民生也跑不了。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chapter/195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