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收到民生配债1 股100元,我买进了,结果缴了1000元是不是亏?什么 是配债?.谢
配债就是上市公司的一种融资行为,如果某公司要发行债券,你如果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那么你就优先可以获得购买此上市公司债券的优先权。
在申购日哪天,你只需要帐户里有现金,输入委托代码,你就可以得到这个转债,同时帐户里的现金就变成“某某转债”。
如果你没有操作以上程序就代表你没有买入“某某转债”,你的帐户显示的是“某某配债”。
1、100股民生银行可配售88.5元可转债,1000元合成一手 2、行权价10.23元,可转债发行后在上交所交易,今年9月16日开始转股;
3、可转债6年有效期,前三年利率只有0.6%,后三年1.5%;
4、老股东具有优先购买权,建议认购,很快就能在上交所上市,还能出现一些溢价。
5、意思就是,如果民生银行股价超过10.23元,比如到了15元,就以10.23元行权买入民生银行,然后在二级市场卖出去;
如果民生银行没到10.23元,就是一张债券,债券利率每年0.6%;
怎么做可转债都不会亏。
仅供参考。
希望可以帮到您。

二、解禁定向增发机构限售的股票后,这股票是涨还是跌请高人回答谢谢
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向特定的机构或者个人发行股票再融资,这些新增的股票一般都会有个折价率,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在二级市场交易,等过了这个时间就称为限售解禁,可以拿出来卖了。
举个例子,上市公司在股价20元的时候定向增发,折价率按60%算,这个时候定向增发的机构或个人买入股票的价格为20*(1-60%)=8元,一年后解禁。
这个时候,如果股市行情很好,股价一路上涨,他可以慢慢的卖出来套现;
如果行情不好,股价从20下跌到了11块、10块,这时候他就很有可能会大肆抛售,对股价形成打压。

三、付息债券对股价有什么影响
这些是例行公告,对股价没有任何实质影响的,实际上上市公司有很多公告都是例行公告,这公告实际上是发给债券持有者看的,提醒相关债券到付息时候了,这些并不对股价有任何刺激作用,不要看到公告就胡思乱想,看一下公告实质性内容自己都能分析。

四、一个公司发行可转债后对该公司的股价有什么影响?
可转换公司债券存续期限为6年,转股期会低于6年,因为债券发行一定时间后才能转股,公司在转股期开始后会采取措施让投资者早日转股。
发行可转债之后,股价不一定会跌,没有规律。

五、配股对股价走势有何影响?
不少股民听到配股,以为是送给自己股票,很是开心。
但其实配股说白了就是保险公司换种方式圈钱,这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我来继续给你们分析下去~开讲之前,先分享一下机构今天的牛股名单,赶着还没被删,速度领取:【绝密】机构推荐的牛股名单泄露,限时速领!!!一、配股是什么意思?配股是上市公司因为公司发展需要,把新的股票进一步发行给原来的股东,从而才能筹集到资金。
换种表达方式就是,公司的钱不太够,要通过自己人来筹钱。
原股东有权决定是否行使认购权。
譬如,10股配3股,这个的具体意思就是每10股有权依照配股价申购3股该股票。
二、股票配股是好事还是坏事?配股是不是好的呢?这就要看是什么情况下来说了。
一般情况下,配股的价格会作一定的折价处理来确定,即配股价低于市价。
由于新增了股票数,那就得除权,则股价会依据一定比例去降低。
对没有参加配股的股东来讲,由于股价降低会面临一些损失。
而对于参与配股的股东来说,股价虽然是越来越低,但好在股票的数量在一直增多,总收益权并未因此被改变。
另外,配股除权之后,特别是在牛市填权的情况也许会出现,也就是说,股票即将恢复到原价,甚至是比原价更高的话,这样的话也是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拿一个例子说,在前一天某只股票收盘的时候价格是十元,配股比例为10∶2,配股价为8元,那么除权价为(10×10+8×2)/(10+2)=14元。
在除权之后的第二天来说,如果股价涨到16元,那么参与配股的股东可获得市场差价每股(16-14=2)元。
我们光看这一点来说,也不差。
哪天进行分红配股、举办股东大会等重要信息,很多人都不知道要如何记录?这个投资日历你值得拥有,轻松了解股市信息:A股投资日历,助你掌握最新行情三、 遇到要配股,要怎么操作?再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配股,我们不能肯定的说它好或者坏,最关键的点就在于公司如何利用配股的钱。
有时企业配股问题常常被拿出来讨论,它可能会被认为是企业经验不善或倒闭的前兆,有时预兆着更大的投资风险,所以遭遇配股时一定要先搞清楚这支股票的好坏,这个公司是以什么趋势在发展。
对这个股票未来发展趋势不了解的小伙伴,快来点击这,想要分析所持有股票的走势,不要错过金融分析师的专业判断!【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到底好不好?应答时间:2022-08-2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chapter/1667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