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股票成交下面成交有时显示买盘有时显示卖盘?
在股票技术分析系统中经常有外盘、内盘、中性盘出现。
简单的讲委托以卖方成交价的纳入叫外盘,即主动性抛盘。
委托以买方成交的叫“内盘”,即主动性买盘。
“外盘”和“内盘”相加为的总数叫股市成交量,而中性盘是不引起股价变动的成交量。
内盘是指股票在买入价成交,即成交价在买入价叫内盘,说明抛盘比较踊跃。
外盘是指股票以卖出价成交,卖出量统计加入外盘,外盘也叫主动性买盘。
中性盘就是不引起股价变动的成交量。
假设某股现价是“卖1”的价格,现在“卖1”上有挂单200手,你买进100手并不引起现价的变动,你这100手就叫“中性盘”。
这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中性”,就这个例子来说你这100手是被计入了“外盘”。
“买盘”“卖盘”和中性盘不属一种概念,前2者一般指的是等待成交的挂单,中性盘则指已成交的。
通过以上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内盘为主动性买盘之即时和。
外盘为主动性卖盘之即时和。
主动买大于主动卖会改变瞬间走势。
当成交价在买入价时,将现手数量加入内盘累计数量中,当内盘累计数量比外盘累计数量大很多,而股价下跌时表示很多人在强抛卖出股票。
如外盘很大,意味着多数卖的价位有人来接,显示买势强劲。
举例说明: 突然报入一个卖出价3.60元,则股票 G就会在3.60元的价位上成交,成交价为申买价,这就是内盘。
反之,若场内的买盘较为积极,突然报入一个买入阶3.75元,则股票G就会在3.75元的价位上成交,成交价为申卖价,这就是外盘。
分析时,由于卖方成交的委托纳入外盘,如外盘很大意味着多数卖的价位都有人来接,显示买势强劲;
而以买方成交的纳入内盘,如内盘过大,则意味着大多数的买入价都有人愿卖,显示卖方力量较大;
如内盘和外盘大体相近,则买卖力量相当。
在牛熊市,外盘内盘有时含义正好相反。
二、有关股票 成交量-买盘-卖盘 的关系
买盘+卖盘≠成交量1、买盘和卖盘相加为何不等于成交量?目前沪深交易所对买盘和卖盘的揭示,指的是买价最高前三位揭示和卖价最低前三位揭示,是即时的买盘揭示和卖盘揭示,其成交后纳入成交量,不成交不能纳入成交量,因此,买盘与卖盘之和与成交量没有关系。
怎样看出成交量中哪些是以买成交或哪些是以卖成交?这里有一个办法:在目前股票电脑分析系统中有“外盘”和“内盘”的揭示,以卖方成交的纳入“外盘”,以买方成交的纳入“内盘”,这样就可以区分成交量哪些以买方成交、哪些以卖方成交。
2、外盘、内盘在技术分析系统中经常有“外盘”、“内盘”出现。
委托以卖方成交的纳入“外盘”,委托以买方成交 的纳入“内盘”。
“外盘”和“内盘”相加为成交量。
由于以卖方成交的委托纳入外盘,如外盘很大意味着多数卖的价位都有人来接,显示买势强劲;
而以买方成交的纳入内盘,如内盘过大,则意味着大多数的买入价都有人愿卖,显示卖方力量较大。
如内盘和外盘大体相近,则买卖力量相当。
三、为什么说成交量那么重要
那是肯定啊!成交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市场的活跃程度,说明投资者的参与程度。
不论牛市还是熊市,成交量都是判断当前市场走势的重要指标。
牛市越来越大的成交量说明上涨还要延续,熊市的大成交量则反映着市场即将见底。
把成交量看做测量市场体温的温度计也不过分。
最可怕的就是成交量的萧条,这反映了当前的市场根本没有人愿意参与买卖,很可怕的。
牛市成交量萧条则说明牛市即将结束;
熊市成交量萧条,则意味熊市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四、股票什么是对手盘
与自己反向操作的盘口。
五、为什么股票在开盘前会有成交量出现?它是怎样成交的?
9点15-9点25 是集合竞价时间,期间只成交一笔交易,即成交量最大的一笔做为开盘价格.
六、股票什么是对手盘
与自己反向操作的盘口。
七、为什么说成交量那么重要
那是肯定啊!成交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市场的活跃程度,说明投资者的参与程度。
不论牛市还是熊市,成交量都是判断当前市场走势的重要指标。
牛市越来越大的成交量说明上涨还要延续,熊市的大成交量则反映着市场即将见底。
把成交量看做测量市场体温的温度计也不过分。
最可怕的就是成交量的萧条,这反映了当前的市场根本没有人愿意参与买卖,很可怕的。
牛市成交量萧条则说明牛市即将结束;
熊市成交量萧条,则意味熊市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八、股票有成交量、但没换手率、讲明么原因?
成交量是每天的即使交易量,换手率是相对于股本中的流通股来说的,如果一个小盘股,他的成交量不一定有大盘的大,但是换手率会到达二十甚至更高。
你可以随便找两个股票对比下就OK了
九、股票有成交量、但没换手率、讲明么原因?
一般有成交量,没有换手率的股票,都是大大大大盘股,流通股本几十或者上百亿元的个股,虽然每天成交量已经很大了,可是跟股本比起来,换手率还是微不足道的,明白了吧。
换手率,是跟总流通股本的比率。
59igp.com这上面老多股票入门书籍了,有空多看看书,比听那些股评专家忽悠靠谱。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book/3019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