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价上市公司的价值
研究上市公司,无论是分析其在行业中所处地位、营运状况及发展趋势,还是判断其股票的内在价值和投资收益,或者评价其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人们全部采用历史财会报表的数据,且往往强调这些指标的增长。
(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我们在评价上市公司时应当区分企业的“增长”和“发展”概念的不同含义。
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可持续发展的量化表现,经常情况下是一个“增长”的概念。
但是,企业“发展”是比单纯数量“增长”要求更高的概念。
需要防止以牺牲企业 “长远发展”的代价来换取企业“短期增长”的倾向。
发展经济学认为, 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表现为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钱纳里的话说,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格局的转变,企业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大部分行业的竞争程度空前激烈,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市场竞争的考验。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足的根本在于其产品的竞争能力,这就需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新技术,降低成本,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管理。
如果上市公司的经营机制转换不力,有的上市公司,特别是那些有着明确聘用期的总经理,为达到配股资格的衡量标准, 就会出现经营管理上的短期行为,而不去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傻事,他们就会靠扩大债务来支持企业的“增长”。
这债务包括帐面上的显性债务和应支未支、应提未提的隐性债务。
企业发展与利润最大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利润既是发展的手段, 又是发展的结果;
没有利润就谈不上发展, 发展也不一定非要牺牲全部利润不可。
然而即使以最大利润为目标,有时也要在短期内对利润加以限制,以便将来更多地盈利。
这两年盛行的资本经营, 正是中国企业管理从“实物管理”走向“价值管理” 的一次飞跃。
在这个飞跃中,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企业的“价值增值”,而不仅仅是净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市值成为比传统概念的资产价值更重要的衡量指标。
(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下, 企业总价值最大化目标会使所有者与经营者追求的财务目标趋于一致,即崇尚真实的利润,追求企业的整体价值和长远发展。
二、评价上市公司价值有哪些方法?
公司分析 对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把握,具体还是要落实到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
投资者需要了解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所占市场份额、财务状况、未来成长性等方面以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
<;
1>;
公司基本面分析 A.公司行业地位分析 B.公司经济区位分析 C.公司产品分析 D.公司经营战略与管理层 投资者要寻找的优秀公司,必然拥有可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
这也正是最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所确定的选股原则。
以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为例,他所看重的是软饮料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长期稳定并能够持续增长的业务、产品的高盈利能力以及领导公司的天才经理人。
1988年至2004年十七年间,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为巴菲特带来541%的投资收益率。
<;
2>;
公司财务分析 公司财务分析是公司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其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缩影,是投资者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重要依据。
A.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反映的是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公司流动资产越多,流动负债越少,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三、公司市值如何评估
假设公司稳定保持利润每年70万元,由于经营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公司出现意外,我们假设5年收回投入,也就是5倍市盈率,那么估值为350万。
四、如何评估一间公司的市值?
评价一个公司的市值不能光看利润,营业收入也很重要。
比如一个业绩优异的公司,现在的总市值还不到它一年营业收入的量,说明该公司估值较低,有很好的投资价值。
如果所属行业成长性也比较高,那么他的总市值达到营业收入的1.5-2倍也很正常。
如果业绩不好,而总市值比年营业收入大很多,说明该公司估值高,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说就不是好的标的。
五、怎么估计公司的市值?
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就是按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股票总价值。
一家上市公司每股股票的价格乘以发行总股数即为这家公司的市值,整个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即为股票总市值。
六、
七、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怎么估出来的?谁来估?
估值的思路无非三,看收益、看同类、看资产,要是追求完全准确,就象要求地震局准确预测地震一样不靠谱,但用未来收益折现是最接近真相的思想 余亦多: 估值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主观的,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量度 它与物理或数学所追求的"绝对"不同,"价值"是没有绝对量化标准的 我们可以用上帝创造的法则去作为检验科学模型的标准 但检验“价值”的标准,是人为的“市场”,是人类创造的法则,而非上帝 所以,以科学的角度去考量金融,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上面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估值这件事本质上的悖论 但说到市场实践,我们分早期公司与成熟公司 成熟公司 成熟公司一般通用的有三种方法:可比公司估值(就是一般说的Comps),可比交易估值(ComparableTransactions),以及贴现现金流法(DCF)。
但其实每一种方法的人为可控性都极大。
Comps:就是在市场上选几家已上市的,业务模式类型相似的公司,然后分析它们的各种财务指标,并用此来贴合需要被估值的公司。
财务指标除了我们常用的市盈率(P/E)以外,还包括P/Sales,EV/EBITDA,EV/EBIT等等。
但这里面的人为可操作性很大 首先,我究竟选取哪种指标来估值。
在市盈率所取得估值不理想的情况下,我可以回头选择EV/EBITDA。
在很多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佳的互联网公司,我可以去选择活跃用户数,payperclick等等。
而且,请相信banker自说成理,合理化估值的“科学化”过程的能力 第二,市场上有很多可选公司,我究竟选哪几家公司作可比公司能够达到我希望的估值范围 第三,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
每个公司的财务结构必然有不同,我可以因为这种结构的不同,对于被估值公司作出相应的“调整” ComparableTransactions:就是根据以前发生过的同类型可比公司被收购时给出的估值来定价。
也是考虑收购交易发生时的财务指标,如P/E,EV/EBITDA等。
但因为收购时,一般会给出溢价,所以按照可比交易给公司估值一般会偏高。
可比交易一般M&;
A里面用得比较多,IPO用得很少 这里面可玩的猫腻也很多,比如选哪些交易,不选哪些。
用哪些财务指标,不用哪些......等等 DCF:这个作一个对公司未来几年盈利的预估模型。
当然,要做预估,自然需要各种假设,比如每年销售增长到底是3%还是5%,毛利率到底是前三年保持一直,还是前五年保持一致 在一个一切以假设条件作为基础的模型中,可人为操作的猫腻实在是数不胜数,于是,这种模型的不稳定性连最能自欺欺人的banker很多时候也看不下去,所以大家在实际中用它,或者以它来做判断的时候其实很少。
当然,根据行业不同或者交易形式不同,常用的估值方法也不同,比如房地产公司,尤其是REIT,就会经常用到NAV。
而传统行业的公司,用P/E较多。
如果我要作一个LBO,可能DCF会是我更看重的指标。
如果作破产重组,那用的方法更多是在损益表上下工夫,与上述方法关系就不大了。
初创公司 我一直觉得对初创公司来讲,所有的对于某个特定数字的“合理化”的过程,来源还是那个拍拍脑袋出来的数字...... 总而言之,很多人在为一个公司估值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估价范围了,其它的所谓计算,不过是一个“逆推”,而非“发现”的过程。
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不过是用来贴合最初那个估价范围的工具而已,并非“科学”。
八、怎么正确评估一只股票的市值?
市值数据不是通过评估获得的,只要将市价乘上总流通股数就可以算出来了。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uthor/4103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