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租赁合同印花税怎么交纳?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印花税只对税目税率表中列举的凭证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征税。
因此印花税的征收范围采用列举的方式,没有列举的合同或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不需要贴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应缴纳印花税的财产租赁合同包括租赁房屋、船舶、飞机、机动车辆、机械、器具、设备等合同。
其中,不包括土地租赁合同,因此,土地租赁合同不需要贴花缴纳印花税。
在印花税税目表的“财产租赁合同”税目中并没有列举土地使用权租赁项目,因此土地租赁合同不属于应税凭证,无需贴花。

二、请问印花税 耕地占地税 契税走什么科目?
1、印花税由于企业缴纳的印花税,不会发生应付未付税款的情况,不需要预计应纳税金额,同时也不存在与税务机关结算或清算的问题,因此,企业缴纳的印花税不需要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
由于印花税的适用范围较广,其应记入科目应视业务的具体情况予以确定:(1)若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购销、转让,作为买方或承受方,其支付的印花税,应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
作为卖方或转让方,其支付的印花税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支出”等科目。
(2)在企业租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时,租入方应支付的印花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租出方应支付的印花税,借记“固定资产清理” 或“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
(3)企业在债务重组时,债务人应缴的印花税,应借记“管理费用”科目,债权人则应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4)在其他情况下,企业支付的印花税,则应借记“管理费用”科目(如果一次购买印花税和缴纳税额较大时,需分期摊入费用,可通过“待摊费用”科目)。
2、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是国家为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农用耕地而征收的一种税。
耕地占用税以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计税,按照规定税额一次征收。
企业交纳的耕地占用税,不需要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
企业按规定计算交纳耕地占用税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契税企业取得的房屋可直接使用的,在取得时按应纳的契税税额外负担,先记入“固定资产”科目。
如果取得的房屋需修建后再使用,则应纳契税并记入“在建工程”科目,待修建完工后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1)企业受赠房屋并能直接使用的,企业在接受捐赠时,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贷:资本公积 应交税金-应交契税 实际缴纳契税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契税 贷:银行存款(2)企业承典取得房屋且不能直接使用的,在取得房屋产权时,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贷:应交税金-应交契税 银行存款 实际缴纳契税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契税 贷:银行存款 房屋修建完工后,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3)企业购买房屋且房屋能直接使用的,在买入楼房时,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贷:应交税金-应交契税 银行存款 实际缴纳契税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契税 贷:银行存款 交换房屋时,如果双方价格相当,可免征契税。
如果价格不相当,其超过部分按买契的税率纳税。
国有企业相互间转移国有房产,免纳契税。
公司在补缴税款和滞纳金时, 借: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

三、我们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最近购买了一块土地,请问:所缴的契税和印花税要如何入账?
契税计入开发成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印花税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四、土地出让的印花税和契税是双方各交还是一共才交0.05%和3%或5%呢?
一、营业税及附加(出让方):1、按转让价与购置价的差价缴纳5%的营业税。
2、按缴纳的营业税缴纳7%的城建税和3%的教育费附加。
二、印花税和契税(双方):1、按产权转移书据(合同)所载金额缴纳0.05%的印花税。
2、按成交价格(合同)缴纳3%的契税(有的地方是5%)。
三、土地增值税(出让方):1、按取得收入减除规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增值额,缴纳土地增值税。
2、规定扣除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
开发土地的成本、费用;
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等。
3、税率的确定四档: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50%的部分,税率为30%;
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50%至100%的,税率为40%;
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100%至200%的,税率为50%;
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税率为60%。
为计算方便,可以通过速算公式计算: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0、5%、15%、35%分别对应30%、40%、50%、60%税率)。
大概就这些了,不知对你是否有用。
补充:一、营业税及附加(出让方),小计7700元:1、营业税=(45-31)*5%=7000元 2、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7000*(7%+3%)=700元。
二、印花税和契税(双方),小计13725元: 1、印花税=45*0.05%=225元 2、契税=45*3%=13500元 三、土地增值税(出让方),35572.5元: 1、增值额=45万元-(31万元+7700元+13725元)=118575元2、规定扣除项目:331425元3、增值额占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36%(118575/331425*100%),因此适用第一档税率30%:土地增值税税额=118575*30%=35572.5元四、出让方共需缴纳税费款为56997.5元,受让方为13725元。
五、除契税向财政局的农税中心(局)缴纳以外,其他统一向地税局缴纳。

五、土地交易契税怎么算,土地交易契税的税率是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和交换;
. 第三条 契税税率为3-5%。
契税的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24号)第四条规定,契税的计税依据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为成交价格。
” 不同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其契税计税依据应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关契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134号)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契税计税价格问题。
1、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其契税计税价格为成交价格。
成交价格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征地管理费、市政建设配套费等承受者应支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及其他经济利益。
“市政建设配套费”是指规划、建设等部门收取的用地配套费、城市道路、桥涵、公共交通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工程配套费、城市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费、城市排水工程建设费、消防设施建设费、人防设施易地建设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费和城市教育网点建设费等,同时还包括公共电力建设配套费、城市自来水建设使用费、供热工程建设费、管道燃气设施安装费等,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大配套费用". 没有成交价格或者成交价格明显偏低的,征收机关可依次按下列两种方式确定: (1)评估价格:由政府批准设立的房地产评估机构根据相同地段、同类房地产进行综合评定,并经当地税务机关确认的价格。
(2)土地基准地价:在没有评估价格的情况下,参照县以上人民政府公示的土地基准地价,计算契税计税价格。
具体计算方法为:以总征用面积而非出让面积与单位基准地价相乘,得出契税计税价。

六、土地交的契税印花税和耕地占用税怎么做分录
对于印花税在缴纳的时候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借:管理费用-印花税 贷:银行存款对于耕地占用税一般计入在建工程借:在建工程 贷:应交税金借:应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uthor/28060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