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金买入是买入的当天价还是头一天价!
2月25日15:00之前买,是按照2月25日的净值1.792来计算;
2月25日15:00之后买,是按照下一工作日的净值(2月26日)来计算的。
也就是说你买基金的时候是不是你购买当天基金的具体净值的,这个是买基金需要注意的事项。
拓展资料:首先,根据经济发展周期判断买入时点。
我们常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如果股票市场是有效的,股市表现的好坏大致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景气状况。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循环的特征,一个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复苏、扩张、过热几个阶段。
一般来说,在经济周期衰退至谷底到逐渐复苏再到有所扩展的阶段,投资股票型基金最为合适。
当明确认为经济处于景气的谷底阶段时,应该提高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低风险基金的比重,如果经济处于发展的复苏阶段,应加大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比重。
当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的时候,要逐步获利了结,转换成稳健收益类的基金产品。
综合目前的股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情况,预期未来几年都会有很好的发展,目前应该是投资股票型基金的大好时机。
其次是基金募集的热度。
股市中的一个屡试不爽的真理是行情在情绪高涨中结束,在悲观中展开。
当平时不买股票的人开始谈论股票获利的可能性,当买卖股票成为全民运动时,距离股市的高点就为时不远了。
相反,当散户们纷纷退出市场时,市场可能就要开始反弹了。
其实,判断市场的冷与热,从基金募集情形就可窥出一斑。
经验显示,募集很好的基金通常业绩不佳,募集冷清的基金收益率反而比较高。
这是因为投资人总是勇于追涨杀跌,怯于逢低介入。
再次,要注意基金营销的优惠活动,节省交易费用。
目前,基金公司在首发募集或者持续营销活动期间,为了吸引投资者,通常会举办一些购买优惠活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续营销活动中,基金公司一般会选择业绩优良的基金,投资这些基金通常比较安全,加上还能享受费率优惠,何乐而不为?最后,申购基金要摆脱基金净值的误区。
投资基金的时候,人们通常觉得净值低的基金较容易上涨,净值高的基金不易获利,所以,基金在募集阶段、面值为1元时,投资者觉得很便宜,比较好卖。
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净值的高低与是否容易上涨没有直接的关系。
基金与股票在这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股票在价格很高时很容易回调,因为股价的上涨依赖于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如果公司盈利能力跟不上股价的上涨速度,股价必然会下跌。
而基金投资是很多只股票的集合,基金经理会随时根据个股股价的合理性、公司经营的竞争力、其所在行业的景气程度和市场变化来调整投资组合,随时可以选择更具潜力的股票替换原有的股票。
因此,只要基金投资组合调整得当,净值可以无限上涨。
相反,如果组合选择有问题,净值再低仍然存在继续下跌的可能。
所以,选择基金不应看净值的高低,而是要根据市场的趋势来判断。
参考资料: 百科

二、工银000991基金什么时候公布持仓
一般都是3个月以后。

三、请问各基金的三季持仓明细什么时候公布啊?
展开全部基金的三季度报在三季度结束的15个工作日内会公布!这个星期差不多都要公布了!基金的季度报时每个季度结束后的15个工作日公布的!华夏的 不是 公布了呀!

四、各基金公司什么时候公布四季度持仓股份?
四季度末的持仓要明年一季度才公布。

五、基金卖出成交价按什么时间
看您卖的是什么基金了。
如果卖的是货币基金,一般是t+2日可用可取。
如果是股票型基金,那就是t+5至7个工作日到账。
货币基金的按利息拿收益的。
股票型的基金是按净值算,是按当日赎回的净值算。
当日净值要在第二天才能看到。

六、购买QDII基金的价格是按哪天算的
你好,由于QDII基金购买的是国外的股票和基金,牵扯到汇率换算问题,所以说,假设你交易日下午三点前买的基金,你买入的价格是按当天成交价格计算份额的,所以下一个交易日的波动就和你有关系了,但是需要到两个交易日后才能确认买入,俗称的T+2买入

七、开放式基金每个季度的重仓股什么时候公布?
按照 《证券投资基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开放式基金季报、半年报、年报的披露时间和方式为: 1.每年结束后90日内,在基金管理人网站上披露年度报告。
2.上半年结束后60日内,披露半年度报告。
(指定报刊上披露摘要,官方网站上披露全文。
) 3.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指定报刊和管理人网站上披露基金季度报告。
开放式基金会在报表中,披露持有金额最多的前十位股票的名称、持有数量、持仓金额、占用基金资金比例等。

参考文档
下载:股票基金持仓一般什么时候公布价格.pdf《北上资金流入股票后多久能涨》《股票理财资金追回需要多久》《拍卖股票多久能卖》《退市股票确权申请要多久》《一只股票停盘多久》下载:股票基金持仓一般什么时候公布价格.doc更多关于《股票基金持仓一般什么时候公布价格》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7261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