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什么时候解套?
如果是套的很深了,解套时间会很长的 ,今年可怕是不能解套了,因为:07年9月主力就已拉高出货为主,主力资金不会在轻易入市的.这需要时间和空间.想想2年的牛市已经能够涨了很多了.7.65倍,个股涨10倍以上的很多了,不要想有什么10的牛市,主力也是以获利,为目地的.08年就是下跌趋势,中途出现反弹是很正常的,不要反弹一来,就认为新的行情来了那是不成熟的表现.回忆这个牛市,是怎样启动的,启动的原因是什么,最宗达到什么目的,我理解2年的牛市,市场大量的融资,发行大盘股,法人股减持,这都需要资金,试想一下,要是在熊市能发这么多大盘股么?肯定不能,每发一个就会很快的跌破发行价的,那就达不到融资的目的.所以必须发动一个很大的行情,为融资铺平道路.现在该发的基本都发完了,股票也涨了很高了.主力没有理由不出局兑现,想想<中国石油>48元,是谁在买,是散民.最后买单的都是散民.以上个人看法,谨慎采纳
二、股票最长有套多久的?
套住了不要怕.如果不是急着用钱的话,就当做做长线股东好了.要是放上2-5年,肯定是赚的.因为里面还有很多的分红,可以重复操作.所以,股民的套都是大部分消息造成的,引起短时期内的恐慌.如果你能做到买了股票,就要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没错的!
三、前两天股市大跌我的股票一直在套,多长时间能解套?
这个得看你买的什么股票。
有些股票可能几天就能解套,有些则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四、基金定投最少要持续定投多长时间,是否可随时赎回?
根据经济周期的原理,定投的期限为3-5年较为适合!因为股市的周期也是这么长!你可以随时停止定投!取消基金定投有两个途径: 你可以主动提出申请停止定投协议,也可以不要再往与这个基金定投关联的帐户上存钱了,基金公司如果连续三个月没有划走钱,就会自动停止这个基金定投协议了 原来已经购买的基金继续保留,不会自动赎回的!
五、被套牢的股票等着解套需要多久
这个谁都没办法说得准,如果短线技术好的,可以做T+0交易操作,以此解套。
股票T+0做法是这样的:如果你看到股票跌到很低的时候,你可以在你认为是今天的低位买入这股票,等到这股票涨起来后,把你原来手持有的股票卖出去(今天买入的股票只能明天卖出,你那时候卖出的只是今天以前买入的),这样可以赚取差价,做到降低成本;
另一种情况是股票涨得已经比较高,你认为此时可以卖出,先行把股票卖出,然后在当天你认为的低位把 已卖出的股票买回来。
以上的做法就是所谓的股票T+0方法,实际上股票的T+0并不是真实的T+0。
现在只有权证是真正能做到T+0。
在不熟悉操作之前最好是先模拟去演练一下,等掌握了些经验再去实盘操作,这样相对来说要靠谱些,我炒股一直都是用牛股宝模拟这样操作,效果还是不错的哦,可以试试。
六、股票什么时候能解套?
2010年,大小非解禁之后中国经济复苏的日子来临!
七、定投该坚持多长时间
有分析师告诉投者资说,定投时间越长,收益越高,一定要持之以恒,决不可半途而废。
这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宣传。
股市的运行不可能每年稳定增长,如果在定投的截止时间刚好遇到了大熊市,或者定投期间市场一蹶不振,会使收益大幅缩水甚至产生巨额亏损。
根据我国著名基金研究机构—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不就前的测算,假如某个投资者自2002年12月开始定投“华安中国50”指数基金,到2007年12月底的累计收益率为144.83%,但是到2008年12月底,经过一年暴跌后收益率降到了35.8%。
从国外市场看,如果以2009年2月28日为定投截止日,长期定投标普500指数10年,亏损43%;
定投20年的收益率不过是5%,远远不如银行存款。
这些确凿的资料足以充分说明,“定投时间越长越好”是纯粹的误导!银河证券高级分析师王群航指出,“基金长期定投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僵化的基金定投。
”他还指出,目前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在所有的场合、所有的时间向所有的投资者推荐所有的基金都可以做定投的做法,值得商榷。
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以避免误导。
定投的期限要视市场情况而定,如果综观后市将进入下降通道,已办理的定投应规避风险,全部或部分赎回或转换,使收益落袋为安或避免扩大亏损。
例如,原计划定投5年,在扣款3年后股市行情已到阶段性顶部,眼看要转入熊市,就应该坚决赎回,获利了结,以免收益付之东流。
定投期间,股市达到了预期指数,收益达到了预期目标,就要考虑调整策略,赎回或者转换。
应该注意,在赎回时只有超平均成本才能获利。
基金定投的盈亏点并非每次定投是净值的算术平均数,而要以定投的总金额除以实际购得的总份额来估算。
赎回的基金净值超过这个盈亏点才能获利。
按照规定,即便将定投的基金份额全部赎回,定投协议并没有终止,只要银行卡上有足够的余额,仍然会定期扣款。
且不要以为全部赎回就是定投撤消!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