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现状如何?
只能告诉你 我国公司的融资状况主要依靠的是股权融资,实在没必要选择债权融资。
至于你所谓的外源,一则本身作为上市公司直接选择再融资更为合适不必从国外获得债权融资,而不是内与外的区别;
二则如果考虑在国外上市的公司,这种公司要么规模很大,我国股市的ipo基本属于暴利收入,不够的话还可以选择再融资。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你要研究融资结构更应该倾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结构,看你的问题下面所写的内容,似乎要研究的范围是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问题,要么是我们国家给外人做秀,也没必要一定要在国外上市。
我认为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到底是什么呢?
一般是偏好股权
三、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属于什么方向
这两个选题是属于财务管理中企业融资方向的论文。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属于调查报告一类的论文,但是其中有到企业实践的成分。
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写作。
四、关于中国企业融资偏好问题探析方向的论文 求写提纲
为体现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和融资偏好的长期趋势,下面应用三项移动平均对我国数据进行计算(为的是既能体现数据的真实性,又能得出比较客观的长期趋势),见表3 根据表2,在三项移动平均法下,由总额来看,贷款融资与债券融资是先降后升的趋势,而股票是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
由于三者融资额的数据相差太大,做成图表表达不够理想,故以在三项移动平均法下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各自的年增长率,做成表3,再以表3为基础,做成图1,以此来判断融资的发展趋势。
由表1可以看出,贷款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同,只是在前期,贷款融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都比债券融资的要大,但在后期,贷款融资上升的幅度大大低于债券融资。
这说明,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有所增强。
股票的增长速度几乎与前两者是相反的,在后期有几年,三者的增长线是一致的,都是上升的,股票融资的增长还超过前两者的增长,但最后一期,股票融资没有继续增长,而是下降。
三者增长的变化,基本上和表2的分析结论一致。
(三)基于12年数据对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问题分析总结 1.我国企业外部融资以贷款融资为主,占据绝对优势。
由表2得出,1996-2007年这12年的数据显示,银行信贷所占的比重是87%,是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合计的6.7倍。
2.我国债券融资的规模一直很小。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利率确定及投资方向都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一是明显向国有企业倾斜;
二是对企业债的管理思路是,仅把企业债当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缺口,而非从企业融资和资本市场金融品种的角度来管理。
3.股权融资的比例随市场行情而波动。
从不同年份对比来看,股市行情好的年份,比如2000年、2005年和2006年,股权融资的比例偏高,而在股市行情不好的年份,如2001年和2002年,股权融资的比例就偏低。
这个结果也验证了市场机会假说,即企业总是偏向于选择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进行股权融资,因为这样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
4.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表现并不明显。
由于缺少其他的股权再融资渠道,配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配股门槛的提高,2000年后我国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增发股票这一新的融资渠道.针对增发过多、过滥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又提高了新股增发的条件,2002年和2003年申请增发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减少,已增发的上市公司数量减少且融资额也大为降低,上市公司“增发热”逐步降温。
股权融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的结果。
5.融资方式随着政策环境变化而依次变化。
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明显,随着企业、财政和金融制度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建立,融资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融资渠道不再以过去单一的政府财政或银行融资为主导,而是充满竞争的多种资金来源组成的集合体系,既可以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也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还可以发行债券融资。
政策成了企业融资偏好形成和演进的深层次原因。
三、结论 流行的资本优序理论认为,企业的融资优序选择顺序是:首先内部融资,其次银行借款,接着是发行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最后才是发行股票。
而本文通过对我国12年的信贷规模、企业债券与股票融资的数据,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K期趋势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信贷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次是股票融资,最后才是债券融资。
这有别于西方的资本理论,但又有别于国内流行的股权偏好理论。
尽管本文是以大样本的方式出现,但也涵盖了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的基本规律。
本文认为,我国的资本结构和融资变化主要受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而变化。
五、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偏好分析是什么?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较好?
公司为新的项目融资做决策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出现了融资结构的偏好顺序。
如果公司利用内部资金为新项目融资,不需要股权融资,这样也就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所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都会被公司所采纳。
当内部资金不足时,公司会优先考虑低风险的证券如债券,最后才会考虑股权融资。
1,相对于外部融资而言,公司偏好内部融资,但是如果需要为净现值为正的真实投资融资,公司也会寻求外部融资;
2,如果确实需要外部融资,他们会首先发行风险最低的债券,即他们会先选择债务融资,其后才会考虑股权融资。
3当公司寻求更多的外部融资时,他们会按照顺序偏好的次序进行,从低风险债券到高风险债券,可能还包括可换股债券和其他准股票证券,最后才是股票。
最近人们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研究发现: 第一,中国上市公司在总体水平上高度依赖外部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
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超过50%的融资来自外部债务或股权,同时超过50%的外部融资来自股权融资(包括配股及增发新股。
中国上市公司要选择依赖债务融资应该也是可行的。
对所有大中型企业来说,他们似乎主要依赖债务融资而非股权融资。
总体上看,来自股票发行的资本只相当于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余额的6.5%。
而且,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比所有大中型企业的负债水平低14个百分点,上市公司如果愿意是借得到银行贷款的。
但是中国上市公司好像偏好股权融资而不是债务融资。
考虑到有控制权的大股东的股份大部分是不能上市交易的。
对大股东来说,在保持控制权的前提下,如果能以高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发行新股,这些大股东手里的股票的每股净资产会因此而上升。
在以高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配股时,大股东放弃配股权,也会出现类似的结果,大股东受益于发行新股或配股。
在这,非对称信息问题成了次要因素,而内部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则是主要因素。
非对称信息问题可能和债务的所得税避税效应、非债务避税、代理成本等一样都是影响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因素。
第二,企业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选择确实有影响。
法人持股比例与公司的财务杠杆显著正相关,具有B或H股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高一些。
第三,企业的财务杠杆会随着公司规模、可抵押性增加而上升,随着增长机会及非债务避税的增加而下降。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3786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