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缴纳印花税,详细步骤是什么?
 ;
印花税: 1、经营性账簿: (1)含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的资金账簿,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万分之五交印花税 (2)其余经营性账簿按5元/本贴花。
2、合同 按合同金额贴花或汇缴印花税。
其中,销售合同(包括你方销售的销售合同,和对方销售货物给你方,你方保留的一份合同)按销售合同上注明的销售金额*万分之三缴纳印花税。
也就是说,只要有销售合同或采购合同,你都要交印花税。
这时的印花税是按合同金额来交的,不是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更不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如合同签订的金额为含增值税的金额,要按该含税金额*万分之三来交印花税) 原则上来说,合同交印花税要一份一份合同进行统计。
有时,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太多,不便统计,税务局会以主营业务收入打个八折或七折为基数,让公司再按万分之三的税率交销售合同印花税。
具体请和当地主管地税局联系。
附:印花税税率 1、比例税率 印花税的比例税率分为五档: 0.5‰、0.3‰、0.05‰、1‰、2‰。
适用于各类合同以及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中记载资金的账簿。
(1)财产租赁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保险合同,适用税率为千分之一;
(2)加工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货运运输合同、产权转移书据, 税率为万分之五;
(3)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技术合同,税率为万分之三;
(4)借款合同,税率为万分之零点五;
(5)对记录资金的帐薄,按“实收资本”和“资金公积”总额的万分之五贴花;
2、定额税率 营业帐薄、权利、许可证照,按件定额贴花五元

二、购销合同的印花税怎么缴纳
1988年9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88]第255号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
购销合同:包括供应、预购、采购、购销结合及协作、调剂、补偿、易货等合同,(按购销金额万分之三贴花) ,税金缴纳人:立合同人;
核定征收印花税的凭证、计税依据和核定比例表 应税凭证类别 计税依据 核定比例 税率 说 明 1 工业企业的购销合同 产品销售收入 70% 万分之三 2 商业企业的购销合同 商品销售收入 40% 万分之三 3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购销合同 房地产销售收入 100% 万分之五 4 其他行业的购销合同 销售收入 40% 万分之三 5 加工承揽合同 加工或承揽金额 80% 万分之五 6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勘察、设计费 100% 万分之五 7 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 承包金额或工程造价 100% 万分之三 8 财产租赁合同 租赁金额 100% 千分之一 9 货物运输合同 运输费用 100% 万分之五 10 仓储保管合同 仓储保管费用 100% 千分之一 11 财产保险合同 保费金额 100% 千分之一 12 借款合同 借款金额 100% 万分之零点五 13 技术合同 技术开发、转让、咨询 、服务费 100% 万分之三 14 产权转移书据 转让金额 100% 万分之五

三、关于印花税如何缴纳
印花税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税法规定的应税凭证征收。
印花税根据应税凭证的性质,分别按合同金额依比例税率或者按件定额计算应纳税额。
比例税率有1‰、0.5‰、0.3‰和0.05‰四档,比如购销合同按购销金额的0.3‰贴花,加工承揽合同按加工或承揽收入的0.5‰贴花,财产租赁合同按租赁金额的1‰贴花,借款合同按借款金额的0.05‰贴花等;
权利、许可证等按件贴花5元等等。
您说的“按0.03% * 营业收入交了印花税”,这里不完全正确,核定征收才是按照营业收入缴纳印花税,正常情况下,是按照合同金额缴纳印花税的。
购销合同是印花税的其中一个税目,营业账簿是另外一个税目,当然账簿还得贴花,具体是按启用账簿件贴花,每件5元,记载资金的帐薄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增加额依万分之五税率贴花;
一般账簿是一年一换,所以每年都要重新贴花。
贴花的位置有规定,在营业账簿上贴印花税票,须在账簿首页右上角粘贴,不准粘贴在账夹上。

四、印花税的缴纳方法?
(一)一般纳税方法印花税通常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购买并一次贴足印花税票,完纳税款。
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或指定的代售单位购买印花税票,就税务机关来说,印花税票一经售出,国家即取得印花税收入。
但就纳税人来说,购买了印花税票,不等于履行了纳税义务。
因此,纳税人将印花税票粘贴在应税凭证后,应即行注销,注销标记应与骑缝处相交。
所谓骑缝处,是指粘贴的印花税票与凭证之间的交接处。
(二)简化纳税方法为简化贴花手续,对那些应纳税额较大或者贴花次数频繁的,税法规定了以下三种简化的缴纳方法:1、以缴款书或完税证代替贴花的方法某些应税凭证,如资金账簿、大宗货物的购销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等,如果一份凭证的应纳税额数量较大,超过500元,贴用印花税票不方便的,可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填写缴款书或者完税证,将其中一联粘贴在凭证上或者由税务机关在凭证上加注完税标记,代替贴花。
2、按期汇总缴纳印花税的方法同一种类应纳税凭证若需要频繁贴花的,纳税人可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按期汇总缴纳印花税。
经税务机关核准发给许可证后,按税务机关确定的限期(最长不超过1个月汇总计算纳税。
应纳税凭证在加注税务机关指定的汇缴戳记、编号,并装订成册后,纳税人应将缴款书的一联粘附册后,盖章注销,保存备查。
3、代扣税款汇总缴纳的方法税务机关为了加强源泉控制管理,可以委托某些代理填开应税凭证的单位(如代办运输、联运的单位)对凭证的当事人应纳的印花税予以代扣,并按期汇总缴纳。

五、土地评估合同用交印花税吗
印花税以经济活动中签立的各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帐簿、权利许可证照等应税凭证文件为对象所课征的税。
印花税由纳税人按规定应税的比例和定额自行购买并粘贴印花税票,即完成纳税义务,现在往往采取简化的征收手段。
如果只是做评估可以不用缴纳,不过如果有订立合同的话就要了,而且公司的账本都要自行贴的。

六、印花税如何缴纳?
印花税: 一、合同 按合同金额贴花或汇缴印花税。
其中,销售合同(包括你方销售的销售合同,和对方销售货物给你方,你方保留的一份合同)按销售合同上注明的销售金额*万分之三缴纳印花税。
也就是说,只要有销售合同或采购合同,你都要交印花税。
这时的印花税是按合同金额来交的,不是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更不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如合同签订的金额为含增值税的金额,要按该含税金额*万分之三来交印花税) 原则上来说,合同交印花税要一份一份合同进行统计。
有时,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太多,不便统计,税务局会以主营业务收入打个八折或七折为基数,让公司再按万分之三的税率交销售合同印花税。
具体请和当地主管地税局联系。
附:印花税税率 1、比例税率 印花税的比例税率分为五档: 0.5‰、0.3‰、0.05‰、1‰、2‰。
适用于各类合同以及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中记载资金的账簿。
(1)财产租赁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保险合同,适用税率为千分之一;
(2)加工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货运运输合同、产权转移书据, 税率为万分之五;
(3)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技术合同,税率为万分之三;
(4)借款合同,税率为万分之零点五;
(5)对记录资金的帐薄,按“实收资本”和“资金公积”总额的万分之五贴花;
二、定额税率 营业帐薄、权利、许可证照,按件定额贴花五元 三、经营性账簿: (1)含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的资金账簿,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万分之五交印花税 (2)其余经营性账簿按5元/本贴花。

参考文档
下载:预估价合同如何交印花税.pdf《股票大盘多久调一次》《一个股票在手里最多能呆多久》《炒股票预期提前多久炒》下载:预估价合同如何交印花税.doc更多关于《预估价合同如何交印花税》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3590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