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东持股持的是股数还是金额?是持股的价格还是有这么多的股数?
股数是不变的,金额随行就市。

二、etf转换股票,持股期怎么算?
是按照个公司的规定的你问他你们公司是按多少百分比算投资的有的企业前景还的才投资200万才有100万是算进投资里的

三、怎么计算一个人持有的股票到底用了多少资金,知道他的成本,仓位,股数
如果只知道对方仓位3成是没办法知道对方多少资金与股数的。
仓位3成指的是持仓量30%。
假如知道对方投入资金10W,仓位3成就用去了3W。
股数没办法知道,不知道对方多钱买的,也不知道买进了几支股票。

四、上市公司的股份数是怎么计算的
公司股份份额这种事情是上市公司根据融资计划,在某些专家的指点下确定的,股份份额设定的弹性较大,它没有受到严格的限制规定。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份额设定普遍偏大,最为典型的是紫金矿业这个公司,为了多设股份份额,每股面值仅仅只有了一毛钱。
还有一些典型的银行股,股票发行价低到2元多,也想把股份份额弄得多一些,不少专家持有相反意见,不主张这种股份份额过多的做法。
美国花旗银行前两年还采取缩股措施,大幅减少了股份份额,使得一度跌到几美元的股价重新回升到几十美元的价位,充分展现了大国银行的身价。

五、关于持股比例的计算问题
“中国居民股东多层间接持有股份按各层持股比例相乘计算,中间层持有股份超过50%的,按100%计算”,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来判断是否属于受控外国企业的。
举例说明,比如a公司拥有b公司比例达到70%,而b公司又拥有c公司60%,c公司又拥有d公司60%,d公司又拥有e公司60%,我们可以推定a公司持有e公司股份60%,e公司为受控外国公司,达到受控标准。
但是在具体计算中国居民企业股东当期的视同外国企业股息分配的所得时,股东持股比例按各层实际持股比例相乘计算。
据此,在计算a公司当期视同受控外国企业股息分配所得时,a公司对e公司的持股比例为15.12%(70%×60%×60%×60%)。

六、如何计算出自己股票持有份额?
一。
如果您是募集期认购基金,则可按如下步骤计算: 认购费用=净认购金额×认购费率 (1) 净认购金额=认购金额—认购费用 (2) 将(1)式代入(2)式经整理后可得: 净认购金额=认购金额/(1+认购费率) (3) 认购份额=净认购金额/认购当日基金份额面值 (4) 基金份额面值通常为1.00元/份。
考虑到封闭期间的利息,可将(4)式修改为: 认购份额=(净认购金额+认购期利息)/认购当日基金份额面值 (5) 由(3)式计算出净认购金额,由(1)式或(2)式计算出认购费用,该认购费用应从认购金额中扣除,支付给基金公司;
将净认购金额代入(4)式可得您所获得的认购份额;
二。
如果您是在基金成立后申购基金,则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计算: 申购费用=净申购金额×申购费率 (6)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申购费用 (7) 将(6)式代入(7)式可得: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净申购金额×申购费率 (8) 将第二项移至左边并整理后可得: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1+申购费率) (9) 申购份额=净申购金额/申购当日基金份额净值 (10) 由(9)式可计算出净申购金额,再由(6)式或(7)式计算出申购费用,该费用应从申购金额中扣除,为支付给基金公司的费用,将净申购金额代入(10)式可计算出您所获得的申购份额。
三。
示例: 现在,以申购基金为例,说明计算方法。
1.已知条件:如果某投资者欲申购10000元的某基金份额,该基金的申购费率=1.5%,申购当日的基金份额净值=1.2元/份。
2.试问:该投资者可获得申购份额多少? 3.答: 由(9)式可算出: 净申购金额=10000元/(1+1.5%)=10000/1.015=9852.22元 由(6)式可得: 申购费用=9852.22元×1.5%=147.78元 或由(7)式可得: 申购费用=10000元—9852.22元=147.78元,由(6)式和(7)式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将净申购金额代入(10)式可得: 申购份额=9852.22元/1.2元/份=8210.18份。
计算完毕。

七、一个公司的股份股票数量则么定啊,比如定1亿股还是10忆股等
一个公司的股票数量是由上市公司规定的,还需经过证监会的审核。

八、我想问下股票他是怎么计算的...比如我买进1000股一股是6元然后我以8元卖了900股还剩100股然后我又以8元买进1000股这样他们的买进价格是怎么计算的呢也是平均计算的? 求大神指教
买入后交易系统自动按所有发生金额除以现在的持股数量得出现在持仓均价。

九、持股比例如何计算?投资总额150,四人投资两人占一百,一人30一人20,股份比是多少?
66.7%(两人)+20%(一人)+13.3%(一人)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3492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