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强化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变动行为?
问题:我所在的公司原是国有企业,如今被买断后成立了股份制企业,想请问一下,公司现在被收购的股权应该怎样分配? 张律师:被收购的股权,当然由支付了对价的股东所有。
你所指的被收购的股权如何分配,应该是指企业被收购后,所出售的股份所得如何分配的问题。
王律师:依照公司章程等确定当面咨询。
董律师:股东按股权比例分配。
相关知识——什么是股权分置? 股权分置也称为股权分裂,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暂时不上市流通。
前者主要称为流通股,主要成分为社会公众股;
后者为非流通股,大多为国有股和法人股。
股权分置是指:股东持有相同的股票却没有相同的权利,比如持有非流通股的股东不能像持有流通股的股东一样去交易股票。
二类股份 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二类股份,除了持股的成本的巨大差异和流通权不同之外,赋于每份股份其它的权利均相同。
由于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异,造成了二类股东之间的严重不公。
股权分置改革,如果不考虑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持股成本,不承认两类股东持股成本的差异,便失去了解决问题的逻辑基础,更谈不上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这个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和“三公”。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中,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
股权分置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头号难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
由于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股权分置”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着股市的发展。
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无偿转让子公司股权
这个叫企业内部重组,完全可以的。
三、上市企业控股的项目公司中上市企业所占股权如何注入上市企业
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控制在51%以上就可以注入上市企业
四、谈谈上市公司如何规避股权分散的风险
大股东掌握足够的股份
五、国有股的股权结构应当是怎样的?
(一)流通国有股、法人股。
国有股减持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股票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棘手问题,其规模大,涉及面广,解决的妥善与否,对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各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初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效率低下、亏损和缺乏竞争力的现象。
这些国家的主流派经济学家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与其本身的产权制度很有关系。
通过减持国有股使其比重降低或完全退出,有利于优化股权结构,消除国有股产权不清的制度性弊病,造就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
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各国实施国有股减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二)上市公司中建立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不仅低,而且结构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情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人均货币收入低,而且行业的差异非常明显;
第二,领取报酬的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偏小;
第三,董事长、总经理总体年度的货币收入过低,而且个别差异非常大;
第四,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
第五,总体持股的数量较少,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
第六,人均的持股数量少,比例低,“零持股”的现象严重。
有学者对我国的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情况作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改变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短期激励和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改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制度,逐步推广股票期权计划。
(三)有意识培养机构投资者,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机构投资者是指以投资公司债券和股票为目标的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也是机构投资者之一,其它包括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风险资本投资公司等,它们既担当公司股东的角色,又担当公司债权人的角色。
在现代公司中股东尽管是公司的所有者,但通常却不是决策的制定者,决策的制定权经常被管理者所掌握。
管理者作为代理人,其自身的利益不可能和股东的利益完全一致,那么,企业中就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和约束。
这些机制通常包括两部分:内部控制机制以董事会监督、大股东监督为主;
外部控制机制则是由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的存在而形成的对管理者的约束。
在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中,企业、证券经营机构与证券投资基金是三大主力。
机构投资者的大规模迅速发展,对公司治理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与分散的个人投资者相比,这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对公司的日常经营加以监督和控制。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3309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