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价格上扬与成交量放大的关系
缩量 放量 . 1.价涨量增 在上涨趋势初期,若成交量随股价上涨而放大,则涨势已成,投资者可跟进;
若股价经过一段大涨之后,突然出现极大的成交量,价格却未能进一步上涨,这一般表示多头转弱,行情随时可能逆转。
2.价涨量缩 呈背离现象,意味着股价偏高,跟进意愿不强,此时要对日后成交量变化加以观察。
若继续上涨且量增,则量缩属于惜售现象;
反之,则应减仓,以免高位套牢。
3.价涨量平 若在涨势初期,极可能是昙花一现,不宜跟进。
4.价稳量增 若在涨势初期,显示有主力介入,股价随时可能变化,可跟进。
5.价稳量缩 说明投资者仍在观望。
若在跌势中,表示在逐渐筑底,可逐步建仓。
6.价稳量平 多空势均力敌,将继续呈盘整状态。
7.价跌量增 在连跌一段后,价微跌量剧增,这可视为底部,可介入;
若在跌势初期,则日后将形成跌势;
在持续涨势中,则为反转为跌势的讯号。
8.价跌量缩 若在跌势初期,表示跌势不改;
若在长期下跌后,则表示行情可能将止跌回稳。
9.价跌量平 表示股价开始下跌,减仓;
若已跌了一段时间,底部可能出现,密切注意后市发展。
10.涨跌停板制度下的量价关系 由于跌停板制度限制股票一天的涨幅度,使多空的能量得不到彻底的宣泄,容易形成单边市。
很多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的意愿,而涨跌停板制度下的涨跌幅度比较明确,在股票接近涨幅或跌幅限制时,很多投资者可能经不起诱惑,挺身追高或杀跌,形成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趋势。
而且,涨跌停板的幅度越小,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目前,在沪、深证券市场中ST板块的涨幅度由于限制在5%,因而它的投机性也是非常强的,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现象最为明显。
++++++++++深圳。
![股票价格上扬与成交量放大的关系](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8f2870320f279a48?A7Cxw.jpg)
二、股票上涨时,总是把握不好卖点!有方法吗?
远离短期均线、高位放量、见顶K线、连续跳空、放量滞涨、整理平台最低点上涨90%、KDJ连续N天超买、RSI连续N天80以上、冲出布林上轨.....卖出的理由能列出千千万,归根到底还是心态问题。
赚了还想再赚;
卖低了觉得亏再买回来;
把握不了长期趋势,容易受短期盘面信息所左右;
担心发生小概率事件,醉心于万一;
对自己选的股票钟爱有加,只有自己的股最好,能逆市上涨;
没有投资计划,操作随意性强,不守纪律......海了去了,我大概想到的先这么多,凑合着先用吧。
![股票上涨时,总是把握不好卖点!有方法吗?](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b5dc7f3f1c668939?IUbS3.jpg)
三、为何股票经常下午2点半是分水岭
一、买进最佳时间:开盘后15分钟与闭市前15分钟。
开盘前,主力经过研究国际国内最新经济信息和国外期货、股市的运行情况,将对大势有一个综合判断,然后做出所运作股票的计划,若看好大势则借外力加速拉升,若看坏大势则加速打压,若看平大势则放假休息,让股价自行波动,这样具体表现在开盘价上就出现了高开、低开与平开,表现在第一笔成交量上就出现了放大、缩小与持平。
主力准备拉升的股票一般开盘价高于上日收盘价,量比放大,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股票出现了消息面利好,那么,可在9点25分—9点30分期间挂单买进了。
上升的股票一般在开盘后快速上涨,然后在高位震荡,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主力快速拉高股价后,让跟风者在高位进货,抬高跟风者的成本有利于主力减轻拉高中的阻力。
开盘后15分钟买进,最大的好处是当日买进当日就可能享受到赢利的快乐。
闭市前15分钟,经过近4小时的多空搏杀,该涨的涨了,该跌的跌了,如何收盘代表了主力对次日的看法。
若主力看好次日行情,则尾盘拉升甚至涨停,目的是继续抬高跟风者的成本;
主力出货时也用尾盘拉升的方法,目的是尽量把价格控制在高位,尽量把货卖出在较高的价格,如何辨别这两个目的需要日K线分析确定。
若主力看坏次日行情,则尾盘下跌甚至跌停,目的是快速减仓兑现赢利;
主力进货时也用尾盘下跌的方法,目的是尽量把价格控制在低位,尽量压低买进价格,如何辨别这两个目的同样需要日K线分析确定。
闭市前15分钟买进,最大的好处是回避了当日的风险,不至于当日买进当日被套。
二、卖出最佳时间:开盘后15分钟与10点半后15分钟。
股票的上涨与下跌,主力一般是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的。
连续上涨的股票,如果开盘第一笔成交量异常放大,则预示主力要减仓了,这样就必须在开盘后15分钟内利用分时图技术果断卖出了,错过了这个机会股价将逐波滑落,后悔晚矣! 10点半是出公告股票开盘的时间,有的股票因利好消息而高开高走,同时也拉动同板块股票跟风上涨,但跟风上涨一般是间歇性的,冲高回落的概率很高,大盘运行也一般在11点左右出现高点,10点45分左右一般是逢高卖出的机会,而不能买进,多数此时买进股票的股友到下午收盘被套的可能性很大。
要使自己在每天能够确定最佳入市时间,必须了解股市每天的敏感时刻。
深沪股市每天早上9:30开市,11:30收市;
下午13:00开市,15:00收市。
其中最敏感的时间是在收市前10分钟,即14:50-15:00,因为这10分钟是买家和卖家入市的最后机会,亦可视为“最真实的时刻”。
![为何股票经常下午2点半是分水岭](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2a4d3a6c7c137ba5?IiWlM.jpg)
四、股价上涨遇到强劲反压力道那么后市怎样?
“从K线上来说只有上影线而又放量上涨却没有下影线”我想你可能说的是高开长上影,一般来讲出现这种形态,一定要观察它出现的位置,下面量能的配合情况。
即便是在高位放量,也要进行2天左右的观察,如果2天能吃掉影线就没有问题,否则就是典型的短线顶部形态
![股价上涨遇到强劲反压力道那么后市怎样?](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4806a9f216f96e4b?5GDV1.jpg)
五、股票上涨中越涨越没量是什么原因
ZH兮忆空白格您好:您所说的“股票上涨中越涨越没量”,一般情况下是该股被村庄家控盘了。
![股票上涨中越涨越没量是什么原因](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d89ceff809a8f8e0?aAn0H.jpg)
六、股票放量上涨意味着什么?
1、如果此时个股处于长期横盘后的地位,股价放量上涨,量价齐升,则是主力进场的标志;
2、如果此时个股处于拉升后的高位:1)后续短时间内股价回升,意味着主力在洗盘,清除浮盈筹码;
2)后续股票大幅下跌,且无回升,主力已经获利而逃。
扩展资料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
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
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
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
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股票放量上涨需要看是高位还是低位,底部放量上涨一般后势涨的可能性较大;
高位放量巨量上涨就预示着这只股票即将下跌;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可能是主力故意营造的假象。
一、放量上涨的定义:放量上涨是指成交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个股的股价也同步上涨的一种量价配合现象。
二、量增价涨通常是在股价在低位状态下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在上升行情中,而且大部分是出现在上升行情的初期,也有小部分是出现在上升行情的中途。
三、在经过长时间的下跌和沉寂后,逐渐形成底部形态,其典型特征表现为量增价升,量价形成双重金叉,似乎表现为明显的建仓特征。
经过一段时间上涨,比如上涨30%以后,升势却嘎然而止,股价掉头向下,放量大幅下跌,甚至跌破历史支撑位。
这种现象就不是建仓,而是通过低位对敲出货。
四、识别低位放量出逃与放量建仓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1、成交量在短期内急速放大。
低位建仓除非遇特大利好或者板块机遇,一般会缓慢进行。
而低位放量出逃的特征是成交量在短期内迅速放大,日换手率连续保持在5%以上,在相对高位,会放出10%以上的成交量,且其间没有起伏,放量过程是一气呵成的。
股价在明显的低位,如此放巨量,充分说明有资金在通过对敲出逃。
2、上涨时放巨量。
主要指即时走势图,上涨时异常放量,成交量大量堆积,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
日涨幅并不大,但是成交量却屡创新高。
3、反复震荡。
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即时走势图上,股价都反复震荡,暴露出主力清仓的意图。
4、尾市拉升,连收小阳线。
低位建仓的信号一般是尾市打压,日K线经常留下上影线,小阳线与小阴线交替出现。
放量出逃的特征是经常在尾市拉升,盘中可能是下跌的,但日K线多以小阳线抱收。
由于短期内成交量连续放大,价格上升,形成量价金叉,形态上十分令人看好。
5、不会突破前期重要阻力位。
突破前期重要阻力位,意味着主力必须吃进更多的筹码,这显然与主力清仓的初衷相悖。
参考资料:股票百科/股票
![股票放量上涨意味着什么?](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12f6b28169d2b4e1?T4nDO.jpg)
参考文档
下载:股票连续上涨后量能跟不上怎么办.pdf《创业板上涨多少支》《股票盘中异动说明什么》《当天买入股票什么时候能卖出去》《东方财富怎么设置多只股票分时图》下载:股票连续上涨后量能跟不上怎么办.doc更多关于《股票连续上涨后量能跟不上怎么办》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28738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