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cd底背离有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等等,应该参照哪个?
一般来说时间越长越有参考价值·可以参考多分钟·如果15分钟和30分钟和60分钟都背离了就基本可以确定3小时内会反弹或回调
二、看15分钟的K线是什么指令
通常右键都有详细功能键,然后选择周期即可
三、macd指标怎么看?
股价上涨过程中,MACD红柱体面积小于前一波上涨时的红柱体面积,对应的上涨幅度也比前一次缩小,为顶背离,卖出信号;
股价下跌过程中,MACD绿柱体面积小于前一波下跌时的绿柱体面积,对应的下跌幅度也比前一次小,为底背离,买入信号。
macd指标怎么看:股价上涨过程中,MACD红柱体面积小于前一波上涨时的红柱体面积,对应的上涨幅度也比前一次缩小,为顶背离,卖出信号;
股价下跌过程中,MACD绿柱体面积小于前一波下跌时的绿柱体面积,对应的下跌幅度也比前一次小,为底背离,买入信号。
常见于短时间分析周期,比如5分钟,30分钟等,多用于短线交易。
股价创新高,而红柱子却不断变短,顶背离;
股价创新低,而绿柱子却不断缩短,底背离。
这种背离情况下,说明趋势即将发生转变,但趋势转变的最终形成,还需要用MACD和均线的金叉或死叉来确认。
扩展资料:MACD在应用上应先行计算出快速(一般选12日)移动平均值与慢速(一般选26日)移动平均值。
以这两个数值作为测量两者(快速与慢速线)间的“差离值”依据。
所谓“差离值”(DIF),即12日EMA数值减去26日EMA数值。
因此,在持续的涨势中,12日EMA在26日EMA之上。
其间的正差离值(+DIF)会愈来愈大。
反之在跌势中,差离值可能变负(-DIF),此时是绝对值愈来愈大。
至于行情开始回转,正或负差离值要缩小到一定的程度,才真正是行情反转的信号。
四、做短线要看什么指标,mscd,kdj,rsi,boll,这四个够么?把参数应该调成多少分钟的线,
1短线先看更大的趋势是否存在,没有趋势,波动就会变得随机,获利概率就会很低。
2不了解利用趋势动力获利,再多指标共振也不会有效,如果了解了,指标就显得多余了。
建议你先用好均线,看大的级别里是否有趋势,因为趋势意味着盈利,盈利会吸引源源不断的购买资金。
回头再看小一级的波动,顺着均线去交易便可以。
五、问西部证卷MACD15分钟时5 10 15 30 60 120 是秒为单位吗?
不是!5、15、30、60、120都是均线参数,以15分钟为单位。
5就是5个15分钟。
。
。
。
。
六、4月2日的股市,有人说MACD和K线背离,这是怎么看出来的啊?
这个分我拿了,背离,是指顶背离和底背离,4月2日,显然只会出现顶背离。
顶背离有2个需要看的,有一个背离了,那就是背离。
一个MACD指标(分为1分钟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日线甚至更长),另一个就是成交量均线(就是K线下面那个条形图上面的3条颜色的均线) 04.02那一天 10点30分,MACD最高,然后死叉,此时上证K线为2432左右 13点40分,MACD上攻不去了,然后死叉,此时上证K线确创新高大约为2446 也就是说,这一段时间,上证K线在上升,但是MACD最高点却在下降。
这,就是,顶背离。
这是5分钟顶背离 但是,MACD其它时间段(15分钟macd,30分钟macd,60分钟macd)缺没有顶背离。
因此,它应该不算是顶背离。
因为,大趋势决定了上涨或者下降,5分钟的小趋势只是日常K线的正常波动而已,不算是顶背离 04.02那一天还有一个顶背离,就是成交量均线的顶背离,方法和MACD差不多 10点25分,K线是一个高点,此时成交量比较大,均线也都在上面,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13点40分,K线又是一个高点,但是,成交量缺萎缩了,看图,不管是条形图还是条形图的成交量均线都是一个很低的数字 所以,K线创新高,成交量缺萎缩,这是一个顶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5分钟而已,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能因为小趋势是顶背离,就说反弹结束,还应该看大的时间段是否背离。
再一点就是,每天不同时间段成交量不一样,有的是因为机构刻意的作为,实际上算是一种调整 这种5分钟顶背离是没有说服力的,比如,有的时候大盘K线或者个股价格处于低位,也顶背离了,但是,庄家就在这个人心涣散的时候使劲一拉,上去了,结果之前担心的人就被洗出局了,庄家洗盘成功,高兴死了
七、如何快速查找出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日k线图macd指标同时出现金叉的股票?
将K线设置5、15、30、60后再看macdr指标就能够了
参考文档
下载:macd指标怎么看15分钟线.pdf《股票复牌第二次临停多久》《股票填权会持续多久》《股票涨跌周期一般多久》《投资股票多久收益一次》下载:macd指标怎么看15分钟线.doc更多关于《macd指标怎么看15分钟线》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2617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