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如何借壳上市?有什么利弊吗?
对于借壳上市的公司,用借壳上市这种方法比自己上市少了很多的审批手续,只要先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然后合并重组,再更改原来上市公司的名称,以自己公司的名义增发股票,实现上市.借壳就是借原来那家上市公司的名义,从而实现自己发行股票的目的.合并后上市的公司即重组后的公司,以收购者为主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而陷于低迷,甚至有退市的危险。
另外一个公司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市,后者就把资产投入前者,所谓重组,也被称为借壳上市。
被借壳的公司一般股价极低,在酝酿期间,知情者一般大肆吸筹,而原股民因为不能忍受折磨而割肉离场。
借壳时机都由大股东掌握,一旦筹码吸足,重组也就宣告成功,大幅上扬也就水到渠成。
二、借壳上市对股票有什么影响吗
1借壳上市是指一间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通过把资产注入一间市值较低的已上市公司(壳,Shell),得到该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权,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上市。
通常该壳公司会被改名。
2借壳者是没有上市的公司,只有借了被借者的壳才能通过控制这家上市公司间接上市,而原来控制者则交出控制权,不在对这家上市公司有控制权。
这里只有一家上市公司。
当然,传出某家上市公司将被“借壳”,当然是利好。
3一般借壳会造成股价大幅上涨,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借壳前已经暴涨过的,大盘目前在暴跌趋势的,公司没有获得二级市场资金青睐的,也可能会不涨反跌。
三、IPO和借壳上市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有的公司要借壳而不IPO?
借壳上市最大的优点的是周期快,可以规避一些IPO无法规避的重大瑕疵;
最大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因为在借壳上市时会有较大的重组成本以及股权稀释和摊薄,此外,在国内借壳上市暂时无法立即进行融资,需要借壳上市运行一段时间后方能进行再融资。
IPO的缺点是周期较长,需要规范的问题的较多,面临更严苛的审核;
但可以立即募集资金,股权仅因为发行新股募集资金而被稀释,不会像借壳上市那样在募集资金之前就被稀释。
四、请问什么是股票的“借壳上市”有什么危害和好处?
首先是大幅持有某股票,等有了控制权的时候再反方向收购自己的公司,这样原来是非上市的公司就成了上市公司的资产。
五、请教高手,我买了一只股票现在别的公司要借壳上市我想要问的是一旦借壳上市了我买的股票是不是就不存在了
肯定不是了,借壳上市,就是说你的这个公司出售了壳资源,而你有它的股票,你就是它的股东,所以你相当于持有它的壳资源,所以你的股票会在,并且随借壳上市公司的资主注入,你的股票还会升值。
六、我买了被借壳公司的股票,如果借壳上市后,我原来买的股票怎么办?按原来股票持有量算,还是按原市值算。
这种情况叫重组,你原有的股票要对价、换算成新股票,数量要根据新股的股价兑换,有可能增加数量,也有可能减少。
不管数量是多了还是少了,重组成功、复牌之后,会有多个涨停板,总市值一般会翻倍的。
被借壳的大股东股票数量不变,但是由于要定向增发到新进来的公司,这样原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被稀释了,可能由51%降低到10%,但是大股东股票数量不变。
拓展资料:借壳上市是一个金融术语,指一家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把资产注入一家市值较低的已上市公司(壳,Shell),得到该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权,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上市。
通常该壳公司会被改名,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
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已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所谓“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
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不善于经营管理,其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这个“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就是更充分地利用上市资源的两种资产重组形式。
而借壳上市是指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已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借壳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强生集团的“母”借“子”壳。
一般借壳上市的公司,其目的往往不是要经营上市公司原有的业务,而是需要把自己的业务注入。
借壳上市经典流程如下: 1、借壳公司与被借公司做资产置换 借壳公司将自己的资产置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资产不够的部分向借壳公司定向增发股权。
2、借壳公司用换来的元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与元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置换大股东的股权。
3、这样原股东退出上市公司,新股东进入并将自己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草鸡变凤凰,借壳上市完成。
参考文档
下载:借壳上市的股票有什么坑.pdf《超额配售股票锁定期多久》《股票亏18%需要多久挽回》《股票公告减持多久可以卖》《股票抛股要多久》下载:借壳上市的股票有什么坑.doc更多关于《借壳上市的股票有什么坑》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2545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