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如何走出追涨杀跌的怪圈
做好股票投资可以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也可以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看您用哪种心态去做,您想多少天内就赚多少钱,那必定是个复杂的事情。
一买就跌一卖就涨这与投资者自身特点有关,一般来说新手在没有信息来源,技术不够专业,心态不够稳定,很容易买进一只股票,看着自己的股票不涨,其他的都涨,于是心态开始浮躁,殊不知可能你进的就是一只黑马股,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调仓换股,换的股又是有一定涨幅的,造成了追高,一般拉升起来的股票短线有回调是为了后市更好的上涨,就出现了刚买入就迎来的调整,而之前的股票开始补涨,从而造成了卖完就涨,买完就跌的恶性循环。
如何摆脱这种怪现象?需要从自身做起。
第一、调整心态,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有耐心第二、深入学习,要了解主力的操作方法与规律,以便判断涨和跌的背后主力资金在做什么?第三、不要频繁换股,一波行情中,持有1到2只股票足矣,没有高超的技术,不要频繁做短线,牛市中,太短了只能赚点小钱,赚不了大钱,一波行情过后,你才会发现,指数都翻倍了,自己才赚了10%,还会发现以前经手的股票都翻倍了,都有不错的涨幅。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操作风格也会不同,找准一条适合你自己的投资之路,非常重要!新手的话在不熟悉操作前不防先用个模拟炒股去练习一段时日,从模拟操作中找些经验,等有了好的效果再运用到实战中,这样可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还能提高自己的炒股水平,目前的牛股宝模拟炒股还不错,功能全面,行情跟实盘同步,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投资愉快!
二、股市中如何追涨?股票追涨技巧有哪些
首先得知道什么股票可以追涨:1、追涨盘中强势股。
盘中追涨那些在涨幅榜、量比榜和委比榜上均排名靠前的个股。
这类个股已经开始启动新一轮行情,是投资者短线追涨的重点选择对象。
2、追涨龙头股。
主要是在以行业、地域和概念为基础的各个板块中选择最先启动的领头上涨股。
3、追涨成功突破的股票。
当个股形成突破性走势后,往往意味着股价已经打开上行空间,在阻力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强劲上升行情。
因此,股价突破的位置往往正是最佳追涨的位置。
在实操过程中追涨操作技巧:1、股价高开1%—6%,也不出现回调的走势,可在8%的时候准备委托,一旦涨停马上挂单,具体就是卖一为0时候。
2、买入股票的时候。
盘口买一位置有一定数量的挂单,挂单后要做好撤单的准备。
有的股票直接封涨停到收盘,有的是会出现撤单,这就是庄家撤销了买单。
这时候涨停就会打开,可等待再次封住的时候买入,有可能出现两三次这样的情况。
3、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个股要剔除。
比较股票在做头或者下跌的途中;
一个月内第二次涨停的或者已经涨幅在20%以上的;
除权后2个月或者6个月横盘的;
高位下跌反弹的。
4、如果买入5日内不涨或下跌就立即出局;
损失在5%,也要立即出局;
如果追入涨停没有封住,第二天就要马上出局;
前日买入虽涨停,但封单不大,开板的也早出为好。
5、对于买进去的股票,根据大盘和盘面的变化对明天作出预测,做出应对的策略,以防手忙脚乱以及矛盾心理的出现。
对于股市涨停的经典图形要常常研究和学习,多看、多练才可以形成比较好的盘感。
三、股票的追涨如何操作?
首先要了解 追涨 不是错误的操作,而是需要比较高的技巧和心理自我控制力。
追涨一般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不会被套牢,往往由于自己太贪心,不能及时止赢拿钱出场,导致价格反转的时候不肯认输。
因而关键要能够及时止赢,不要太贪心,就不会被套牢。
即使你的运气比较不好,开始追涨后走势立刻开始反转,要及时止损,及时斩仓走人,也可以不被套牢。
四、买入一支股票后下跌了如何操作。
能否正确的处理好被套牢的股票 ,如果因为个股原因你出现犹豫状态,也应该设立止损价格与止损征兆。
如果大盘的运行趋势尚处于上涨或者横盘状态,则要重新分析个股的状态。
因为个股原因被套在大盘处于非系统风险状态下,则需要分析个股的现时状态。
五、股票下跌,如何及时出手?
你只有在梦中才可做到!如果想的话,不妨关注一下600851海欣股份 00615湖北金环这两支股票!短线叫做投机者,永远没有底线可言!永远都是顶!长线叫做投资者,永远没有顶可言!永远都是底!投机者会在解套、被套之中佊于奔命!投资者在选择了绩优股买入后就不再理会,3、5年后即可收获丰厚的回报!请问,你是想做投机者还是投资者?投资者:大盘经过近半年的非理性下跌后,股价腰折了的绩优股随手可得!现在不进入还等何时?业绩优秀的股票一直拿着就是了!其余的都不用理!
参考文档
下载:股票下跌怎么追涨最快.pdf《股票你们多久看一次》《一般股票持有多久才能赚钱》《股票理财资金追回需要多久》下载:股票下跌怎么追涨最快.doc更多关于《股票下跌怎么追涨最快》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2514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