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收款怎样才能避免为死账,怎样才能及时收回
这个要看贵公司的制度呀,帐款的收回,一般都和销售挂勾的吧。
有的时候财务也负责催促一下。
希望我的回答对楼主有所帮助。
二、应收款如何避免坏账
1、发生坏账准备时:借:坏账准备——计提其他应收款准备 贷:其他应收款2、计提坏账准备时:借:管理费用——坏账损失 贷:坏账准备——计提其他应收款准备 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说明坏账准备的确认标准以及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并重点说明如下事项:①本年度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的,一概单独说明计提的比例及其理由。
②以前年度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较大,但在本年度又全额或部分收回或通过重组等其他方式收回的,应说明采用原估计计提比例的理由以及原估计计提比例的合理性。
③对某些金额较大的其他应收款不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比例较低的理由。
④本年度实际冲销的其他应收款及冲销理由。
其中,实际冲销的关联交易产生的其他应收款应单独披露。
三、如何防止上市公司被收购
股份公司掌握51%的股份就绝对控股,不会被收购。
百度设双重股票结构 防止公司被竞争对手收购 近日有关百度上市股票结构的资料曝光:为防止被收购,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前不久就设立了一种双重股票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包括管理层、董事、员工及早期投资者在内的部分股东所持每只股票的投票权相当于它在纳斯达克公开发售股票的10倍。
在这种情况下,百度上市之前的股东现在拥有百度98.5%的投票权。
而在百度公开上市时购买其股票的所有投资者,虽然持有百度13.4%已发行在外的股票,但却只能拥有百度1.5%的投票权。
也就是说,百度的公众股东在公司决策方面实际上没有发言权。
业内专家认为,双重股票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而言是一种最大的负面因素,投资者基本上丧失和放弃了对公司未来经营的发言权。
据悉,百度在招股说明书里说,这种双重股票结构是其反收购条款的一部分,这些条款旨在防范其他公司通过股市获得公司的控股权。
百度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
早在百度上市前,Google就一直希望收购百度来开展在华业务,而且Google原来就拥有百度2.6%的股份。
然而百度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一心想要在纳斯达克上市,断然拒绝了Google的收购请求,Google也决然聘请李开复来华全面开展搜索业务,与百度一争天下。
在这种背景下,百度不得不防备上市之后被别人收购的命运。
而且从目前股价来看,百度自上市之后股价一泻千里,最高跌幅已超过50%。
按照这种趋势,如果百度不设置这种双重股票结构,通过股市被别人控股不是没有可能。
美国股市评论家认为,设立反收购条款对美国上市公司来说并不少见,但一般反收购多见于媒体公司和家族控股公司,初创科技企业很少采用这种做法。
据了解,美国众多股市评论家均不看好百度的这种行为。
四、企业应收账款怎么催收,风险怎么防范有哪些方法
应收账款催收的一般技巧1、催收货款要及时。
英国专家波特。
爱得华研究证明:有问题的欠款两个月内,收回的可能性几乎是100%,在100天之内收回的可能性接近80%,在180天内收回的可能性是50%,超过十二个月,收回的可能性是20%、另外,根据国外专业收款公司的调查研究表明,货款拖欠时间与平均收回款的成功率成反比,货款拖欠半年内应该是最佳的收回时机,如果货款拖欠一年以上,收回的成功率只有的26、6%,超过两年时间的,货款回收的可能性只剩下13、6%。
因此催收货款一定要按约定及时催收,绝不能从今天拖到明天,从明天拖到后天。
2、要勤上门催收。
对所有应收账款都要勤催,勤上门。
对于一些销售人员自己都不挂在心上,或一打发就了事的应收账款,客户也不会十分重视,从而造成催收的难度加大。
3、要适度运用“死缠烂打”的策略。
对于一些总是不好要钱的客户,要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不要让客户觉得你很好对付,不给钱你也没有办法。
死缠烂打,有时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要尽量不要伤了和气。
4、要适当变通。
可能有时候客户欠款并非有意而为之,而是迫不得已,如:自身应收账款管理出现问题,他的下游客户欠款太多造成他的资金链出现问题;
或他的经营出现困难。
这个时候,你如果出手帮他一把,如:帮他催收下游客户欠款,为他出谋划策提高经营业绩,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五、如何降低企业的应收账款
对于已形成的应收账款,可以抵押给银行进行融资。
对于赊销业务未来将发生的应收账款,目前有国内短期贸易信用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企业将赊销合同提交给保险公司投保贸易信用险,凭保单向银行融资,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均已开办该项业务。
有效降低了应收账款,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但这种方式目前还不为很多企业熟悉,所以开办的不多。
具体可以联系我所要详细资料。
六、
参考文档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2257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