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的压力位和支撑位怎么看
股票的压力位和支撑位主要看成交量成交量温和就支撑与阻力位
二、在哪里可以看到股票的支撑位、压力位?
通过均线可以看出支撑以下的是支撑位。
股价下跌时,在某一个时间点不会继续下跌,这个时间点的股价就被称为支撑位。
股价上涨时,在某一时间点不会继续上涨,这个时间点的股价就被称为压力位。
三、股票怎么看压力位大小
如何判断支撑和压力1、距离目前价位比较近的支撑和压力比较重要。
比如,现在股价是8元,上面面临着两个比较主要的压力,分别是9元和10元,因为,股价距离9元相对较近,因此,关键要看9元的压力是否能够突破,才可以看10元的压力。
2、成交量相对比较大的区域要比成交量相对比较小的区域重要。
成交量大的区域意味着曾经在这里参与买卖的筹码比较多,这里是买方的成本区,这个位置股价的波动容易影响他们的买卖行为。
他们的买卖行为反过来又会加剧这个位置股价的波动。
3、股价曾经停留时间越长越重要。
例如,一只股票在5块钱左右的位置横盘了半年,那么后期一旦放量向上突破这个位置,那么确认上涨的概率更大。
结合第二条来说,一个单独的、尖锐的、高成交量的底部将会比同样成交量分散在一系列底部具有更强的支撑。
4、某些习惯性的数值(如整数关口)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特别是对于大盘来说,例如3300、3500等等。
这特别针对的是凭感觉做股票的人来说的。
四、股票压力线怎么看
压力线(resistance line)又称为阻力线。
当股价上涨到某价位附近时,股价会停止上涨,甚至回落,这是因为空方在此抛出造成的。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股票压力线怎么看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股票压力线怎么看压力线又称为阻力线,当股票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之后,很难再向上突破。
在股价停止上涨甚至开始回落的位置,就是股票的压力线。
股票的压力线是通过股票的走势事后找出来的。
那么如何寻找股票的压力线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压力线的画法。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高点连成一条直线即得到压力线,也可通过长期,中期,短期均线来判断压力线。
压力线的作用是阻止或暂时阻止股价向一个方向继续运动。
压力线又有彻底阻止股价按原方向变动的可能。
五、如何看股票压力和支撑位
主要看前期整理平台,或者前期量能比较大的一个区间,如果股价现在的位置在这区间之上,那这就是支撑位,如果股价在这区间之下,那么这个位置将会成为压力区
六、怎样分析股票的压力位和支撑位?
支撑压力指标(Mike),是一种随股价波动幅度大小而变动的指标。
公式:展开全部中价 = (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3初级压力 = 中价+(中价-12日最低价)初级支撑 = 中价-(中价-12日最低价)中级压力 = 中价+(12日最高价-12日最低价)中级支撑 = 中价-(12日最高价-12日最低价)强力压力 = 2×12日最高价-12日最低价强力支撑 = 2×12日最低价-12日最高价研判技巧:1. 当股价脱离盘整,朝上涨的趋势前进时,股价上方三条“上限”为其压力参考价。
2. 当股价脱离盘整,朝下跌的趋势前进时,股价下方三条“下限”为其支撑参考价。
3. 盘整时,股价若高于其中界线,则选择“上限”价位为参考依据;
股价若低于其中界线,则选择“下限”价位为参考依据。
支撑线和压力线 画法: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低点连成一条直线即得到支撑线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高点连成一条直线即得到压力线 用法: 1.支撑线和压力线的作用 支撑线又称为抵抗线。
当股价跌到某个价位附近时,股价停止下跌,甚至有可能还有回升。
这个起着阻止股价继续下跌或暂时阻止股价继续下跌的价格就是支撑线所在的位置。
压力线又称为阻力线。
当股价上涨到某价位附近时,股价会停止上涨,甚至回落。
这个起着阻止或暂时阻止股价继续上升的价位就是压力线所在的位置。
支撑线和压力线的作用是阻止或暂时阻止股价向一个方向继续运动。
同时,支撑线和压力线又有彻底阻止股价按原方向变动的可能。
2.支撑线与压力线相互转化 一条支撑线如果被跌破,那么这个支撑线将成为压力线;
同理,一条压力线被突破,这个压力线将成为支撑线。
这说明支撑线和压力线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条件是它被有效的足够强大的股价变动突破。
3.支撑线和压力线的确认和印正 一般来说,一条支撑线或压力线对当前影响的重要性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股价在这个区域停留时间的长短;
二是股价在这个区域伴随的成交量大小;
三是这个支撑区域或压力区域发生的时间距离当前这个时期的远近。
趋势线
参考文档
下载:看股票的压力位怎么看.pdf《川恒转债多久变成股票》《一只刚买的股票多久能卖》《股票abc调整一般调整多久》下载:看股票的压力位怎么看.doc更多关于《看股票的压力位怎么看》的文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股识吧】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article/1199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