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现率计算公式;折现率如何计算
发布时间:2022-07-03 06:47:04 浏览:181次 收藏:5次 评论:0条
一、财务会计中的折现率公式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以现值入账的,把2008年12月31日支付10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支付600万元,2010年12月31日支付400万元,折现到2008年1月1日的现值
二、折现率怎么计算?
3.7908,是利率为10%、期数为5年的“年金现值系数”。
其作用是将每年付的200万折算成现值,其数值是通过查“年金现值系数表”得来的。
(这是个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可以看一下“财务管理”教材)未确认融资费用:10000000-7581600=2410400元购入固定资产时:借:在建工程 7588600未确认融资费用 2410400贷:银行存款 7000长期应付款 10000000发生安装费用:借:在建工程 50000固定资产 50000应摊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7588600×10%=758860因安装期达到一年,所以应将其资本化,计入资产成本:借:在建工程 758860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758860结转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 8397460贷:在建工程 8397460支付第一年的应付设备款:借:长期应付款 2000000贷:银行存款 2000000
三、折现率如何计算
折现率是运用收益现值法评估企业价值时的重要参数之一,折现率的细微差异,将会导致评估结果的极大差异,以下有三种方法来计算折算率:1. 累加法。
累加法是折现率确定中最常用的方法。
一般来说,折现率应包含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
无风险报酬率是指资产在一般条件下的获利水平;
风险报酬率是指冒风险取得的报酬与资产的比率。
对于非亏损行业,整体企业的未来收益额可根据未来税后净利润或净现金流量来预测,折现率可以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为基础,再加上3%-5%的风险率来确定。
除有确凿证据表明具有高风险外,折现率一般不高于15%。
累加法的计算公式如下:折现率=无风险利润率+风险利润率+通货膨胀率;
其中:风险报酬率=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2. 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是指通过选取与评估对象相同类型或者相近行业或相似规模的资产案例,求出它们各自的风险报酬率或折现率,经过分析调整,按照不同的权数进行修正,并消除特殊因素的影响,综合计算得出被评估对象折现率的方法。
一是请3-5名管理人员,确定被评估项目在行业中的位置,如果这些人员的意见相似,就可以对被评估项目的公司风险得出一个合理的估计。
二是请3-5名管理人员,确定哪些上市公司是与被评估企业最相似的竞争者,然后根据这些假定有相同风险的公司的风险值来确定被评估企业的企业风险。
3. 社会平均收益率法。
社会平均收益率法通过分析社会平均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情况来确定折现率或本金化率。
运用这种方法能客观反映企业整体资产的收益现值。
但是变动系数、风险系数一般不容易测定。
上述方法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中折现率的确定上,可以表示为: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社会平均资产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系数。
拓展资料:折现率是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
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收益率越高,意味着单位资产增值率高,所有者拥有资产价值就低,因此收益率越高,资产评估值就越低。
参考资料:百科 折现率
四、如何计算折现率
一、概念通俗讲,折现率就是资本金的时间价值,是参考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后的比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时使用的比率,这个比率可能是当时的市场利率,有可能不是,要根据折现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确定方式折现率的确定,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是税前的利率,从企业估价的角度,折现率是企业各类收益索偿权持有人要求报酬率的加权平均数,也就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折现率本身来说,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
企业在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如果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应敏感,企业应当在未来各不同期间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三、计算折现率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本金化率和资本化率或还原利率则通常是指将未来无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
财务管理中的折现率的公式是:PV=C/(1+r)t(PV=现值(presentvalue),C=期末金额,r=折现率,t=投资期数)四、举例说明说钱存到银行,假如存款1000元,按年利率2%计算,那么一年以后的价值就是1000(1+2%)=1020元那么在这个例子里,1000元就是资金的现值(现在的价值),1020元就是1000元在一年以后的最终价值(终值),那么2%可以理解为1000元计算终值1020的利率,也可以理解为终值1020元按照2%进行折现后,一年前的价值为1000元。
在财务管理或会计中,折现率在折现时用的复利的方式进行折现的。
如:1000元存到银行,假如说银行按复利计息,年利率为2%,存款期限为5年(其中^5表示5次方)。
在这个例题中,计算终值=1000(1+2%)^5=1000*1.104=1104元。
将上例反过来,一笔款项存至银行,银行按复利计息,年利率为2%,5年后的终值为1104,问一开始应向银行存多少钱?这种情况下,2%就是折现率,一开始向银行存的钱即为现值。
现值=1104/(1+2%)^5=1000元
五、折现率怎么算
5.4+3.65-5.92
六、折现率含义及计算方法
折现率就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所使用的利润率或者报酬率。
七、会计中的折现率怎么算?
折现率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
本金化率和资本化率或还原利率则通常是指将未来无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
从构成上看,资产评估中的折现率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无风险报酬率,二是风险报酬率,即: 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如果风险报酬率中不包含通货膨胀率,则折现率又可表示为: 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 折现作为一个时间优先的概念,认为收益或利益低于同样的收益或利益,并且随着收益时间向将来的推迟的程度而有系统地降低价值。
同时,折现作为一个算术过程,是把一个特定比率应用于一个预期的现金流,从而得出当前的价值。
从企业估价的角度来讲,折现率是企业各类收益索偿权持有人要求报酬率的加权平均数,也就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从折现率本身来说,它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
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期望、对投资风险的态度,都将综合地反映在折现率的确定上。
同样的,现金流量会由于折现率的高低不同而使其内在价值出现巨大差异。
八、怎样计算折现率
折现率计算公式:(PV = 现值(present value),C=期末金额,r=折现率,t=投资期数)折现率(discount rate) 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
本金化率和资本化率或还原利率则通常是指将未来无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
分期付款购入的固定资产其折现率实质上即是供货企业的必要报酬率。
扩展资料:折现率的应用:在投资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即所有的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
按照马科威茨教授的定义,如果期望财富的效用大于财富的期望效用,投资者为风险厌恶者;
如果期望财富的效用等于财富的期望效用,则为风险中性者(此时财富与财富效用之间为线性关系);
如果期望财富的效用小于财富的期望效用,则为风险追求者。
对于风险厌恶者而言,如果有两个收益水平相同的投资项目,他会选择风险最小的项目;
如果有两个风险水平相同的投资项目,他会选择收益水平最高的那个项目。
风险厌恶者不是不肯承担风险,而是会为其所承担的风险提出足够补偿的报酬率水平,即所谓的风险越大,报酬率越高。
就整个市场而言,由于投资者众多,且各自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因而对同一个投资项目会出现水平不一的要求报酬率。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未来的现金流量估计完全相同,其内在价值也会出现不容忽视的差异。
当然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投资者对未来的期望相同,要求报酬率相等,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也相等。
因此,索偿权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索偿权持有人要求报酬率的高低。
比如,按照常规的契约规定,债权人对利息和本金的索偿权的不确定性低于普通股股东对股利的索偿权的不确定性,因而债权人的要求报酬率通常要低于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报酬率。
企业各类投资者的高低不同的要求报酬率最终构成企业的资本成本。
单项资本成本的差异反映了各类收益索偿权持有人所承担风险程度高低的差异。
但归根结底,折现率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现金流量风险的高低。
具体言之,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越大,投资者的要求报酬率就会越高,如要求提高利率水平等,最终的结果便是折现率的提高。
而从企业投资的角度而言,不同性质的投资者的各自不同的要求报酬率共同构成了企业对投资项目的最低的总的要求报酬率,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企业选择投资项目,必须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折现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
是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折现率应是能够反映企业所有融资来源成本、应当涵盖企业所有收益索偿权持有人的报酬率要求的一个企业综合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正是这样的折现率。
基准折现率则是一个管理会计的概念,它实际上是折现率的基准,通常是用来评价一个项目在财务上,其内部收益率(IRR)、折现率是否达标的比较标准,通常基准折现率可选用社会基准折现率、行业基准折现率、历史基准折现率等做为评价项目的基准折现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折现率
九、折现率计算公式?
折现率是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其计算公式:PV = C/(1+r)^t其中:PV = 现值,C=期末金额,r=折现率,t=投资期数
查看更多股票知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