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识吧

当前位置:股识吧 > 股票入门 > 股票知识

固定资产折旧公式;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法通常有哪四种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01 05:56:37   浏览:63次   收藏:12次   评论:0条

一、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及其计算?

这个问题很大,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很多,而且要区分会计标准和税法标准,我罗列一下有以下几种:1、会计折旧:标准、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停用设备也要计提折旧。
2、税法标准:不得低于下列折旧年限,一般预计净残值5%: 房屋建筑物20年;
火、轮、主要设备10年;
汽车、电子设备、工具等5年 办公桌椅等可以计入低值易耗品,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或是经营费用.但是在帐簿中要分别写清楚各种办公设备的价值,作为备查登记帐簿.便于公司财产的管理。
会计分录:购入时:借:待摊费用 贷:现金银行存款 摊销时:借: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等) 贷:待摊费用3、常见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
多种的折旧计算方法,但是一种固定资产一旦选定了折旧方法后,只有在本会计期间允许修改,以后期间将不再允许修改,只能通过变动单调整,请务必慎重。
4、不计提折旧:对于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可以不计提折旧。
(一)平均年限法: 月折旧率=(1-净残值率)/使用年限*12 月折旧额=原值*月折旧率 (二)平均年限法:月折旧率=月折旧额/(原值-净残值) 月折旧额=(原值-累计折旧-净残值)/(使用年限-已计提月份) (三)工作量法:工作量发是根据实际的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基本计算公式为: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净残值率)/预计工作总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四)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以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净残值)平均摊销。
(五) 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又称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的减低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
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预计使用年数的年限总和或者 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 贷:现金银行存款 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等) 贷:累计折旧 别忘记了,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计提折旧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及其计算?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法通常有哪四种方法

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工作量法。

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法通常有哪四种方法


三、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公式

1、直线法: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2、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净残值):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原值*折旧率3、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1+2+3+…+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折旧率注:最后计提的最后两年应平均摊销剩余已计提数 折旧额=(原值—净残值—已计提合计)/2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公式


四、固定资产如何计算折旧?

《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会计科目使用说明1502 累计折旧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
二、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
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同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备置于企业所在地,以供投资者等有关各方查阅。
企业已经确定并对外报送,或备置于企业所在地的有关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仍然应当按照上述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三、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果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按估计价值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
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同时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四、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一)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
(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三)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四)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五、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
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如需变更,仍然应当按照上述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企业因更新改造等原因而调整固定资产价值的,应当根据调整后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按企业所选用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对于接受捐赠旧的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按照确定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按企业所选用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采用与自有应计折旧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
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
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六、企业一般应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
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
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所谓提足折旧,是指已经提足该项固定资产应提的折旧总额。
应提的折旧总额为固定资产原价减去预计残值加上预计清理费用。
七、企业按月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八、本科目只进行总分类核算,不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需要查明某项固定资产的已提折旧,可以根据固定资产卡片上所记载的该项固定资产原价、折旧率和实际使用年数等资料进行计算。
九、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

固定资产如何计算折旧?


五、固定资产折旧的所有方法和计算公式?包括步骤

1.平均年限法(直线法)月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22.工作量法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3.双倍余额递减法 月折旧额=账面净值×2/预计的折旧年限/124.年数总和法月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2要计算折旧的话 首先要确定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然后确定折旧年限 税法规定电子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为3年以直线法为例 假定该电脑原值3000元,预计经残值率为4%则月折旧额=3000×(1-4%)/3/12=80元 分录:借:管理费用-折旧费 80 贷:累计折旧 80

固定资产折旧的所有方法和计算公式?包括步骤


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公式是什么?

我国会计准则中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下面分别具体阐述各种方法的计算公式:1、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公式:年折旧率 = (1-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年折旧率 ÷ 122、工作量法计算公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 1-预计净残值率 )/ 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 ×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3、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公式:年折旧率 =2÷ 预计使用寿命(年)× 100%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净值 × 年折旧率 ÷ 124、年数总和法计算公式:年折旧率 = 尚可使用寿命/ 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 100 %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 )× 年折旧率 ÷ 12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如需变更应当符合固定资产准则第十九条的规定。
扩展资料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有关规定1、“两则”中有关折旧的规定为折旧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四章第十八条规定:固定资产的分类折旧年限、折旧办法以及计提折旧的范围由财政部确定。
企业按照国家规定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和确定加速折旧幅度。
《企业会计总则》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
采用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
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
2、税法中有关折旧的规定为方法选择提供了税收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原则上采用平均年限法(直线法)和工作量法计算,纳税人需要采用其他折旧方法的,可以由企业申请,逐级报省、市、自治区税务局批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公式是什么?


七、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

简表:说明: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尚可使用年限÷【15×(15+1)÷2】=尚可使用年限/120 原价-净残值=800000-150000=650000第一年年折旧额=15/120×650000=81250.00第十年年折旧额=6/120×650000=32500.00满意的话,给个100!(五星最好!)祝你学习愉快!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


八、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公式是什么?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及计算公式如下: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
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l-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3.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2/预计的使用年限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账面余额×月折旧率4.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又称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商品或费用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使用固定资产而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摊的固定资产耗费。
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是计提折旧的前提。
[1] 在所考察的时期中,资本所消耗掉的价值的货币估计值。
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也称为资本消耗补偿(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的预计寿命,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
应计折旧额是指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基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以前,会计上几乎没有折旧概念,此后,由于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的发展和股份公司的出现,使人们产生了长期资产的概念,并要求区分“资本”和“收益”,因此而确立了折旧费用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费用。
折旧概念的产生即是企业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重要标志,其概念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以及体现这一制度要求的配比原则。
按照配比原则,固定资产的成本不仅仅是为取得当期收入而发生的成本,也是为取得以后各项收入而发生的成本,即固定资产成本是为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取得收入而发生的成本,自然与收入相配比。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公式是什么?


九、固定资产折旧怎么算?

在计算折旧额时,要考虑到固定资产废弃时还有残值。
例如房屋在废弃时,尚有砖木可以变价,机械设备在废弃时,废铜烂铁也有一定的价值。
又在拆除固定资产和处理这些废料时,也要发生一些拆除清理费用,这些清理费用,也是企业使用这项固定资产所必须负担的费用。
因此,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除了预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外,还须预计净残值(即预计残值减去预计清理费用后的余 值)。
即先从固定资产的价值中减去预计净残值,再除以预计折旧年限来计算折旧。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价值一预计净残值  年拆旧额=——————————————  预计折旧年限  固定资产价值×(1一预计净残值率)  =—————————————————  预计折旧年限  式中预计净残值率是预计净残值占固定资产价值的百分比,按照现行财务制度的规定,一般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在3%一5%之间,企业如规定低于3%或高于5%的,应报主管财政部门备案。
  您的问题中没有给出预计净残值率(或者预计残值、清理费用),所以没办法算出具体数值!  希望上述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固定资产折旧怎么算?


网友评论
    匿名评论
  • 评论
0人参与评论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股票知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