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识吧

当前位置:股识吧 > 股票入门 > 股票知识

企业增加值计算公式--企业增加值怎样计算?需要简单的回答。

发布时间:2022-04-22 18:56:58   浏览:114次   收藏:7次   评论:0条

一、增加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增加值可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
生产法是先计算出各部门的总产出,然后从中扣除中间消耗再加应交增值税求得增加值。
生产法计算公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收入法是先计算各部门增加值的构成项目,然后累加求得增加值。
收入法计算公式: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总产值:指各类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成果。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成本通讯员:王月/昌图县经信局

增加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二、企业增加值怎样计算?需要简单的回答。

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一进项税额一减免税款一出口抵内销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一年末未抵扣数。
 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扩展资料: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
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成品生产分厂的统计人员分别报送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品产合格入库量(按各种规格明细分类报出),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送按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企业增加值

企业增加值怎样计算?需要简单的回答。


三、企业增加值怎么算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本期生产的原则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
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
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在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
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3.市场价格的原则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出厂价格,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时所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补贴,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和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在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其中包括指定时间和地点提取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税。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
为了保持工业增加值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一律按市场价格计算。
工业总产值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企业增加值怎么算


四、急!企业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用总产值减去全部物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出 - 工业中间投入这里的中间投入从会计角度说,包括存货、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的物资(办公用品、机物料消耗、水电费等等),以及支付其他企业的劳务费等等,总之,与进项税相关的采购或支付基本都包含在内。
收入法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公式:工业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折旧 + 税金 + 利润上述数据基本上能从利润表中找到。
折旧查看累计折旧科目。

急!企业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五、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增加值是反应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出超过这一过程中间投入的价值,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按收入法计算,增加值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之和。
参考公式为:增加值=全年应发工资总额+劳动保险费和待业保险费+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本年应交税金-储备粮油差价-预算弥补亏损及补贴本年应补数-增值税本年度应收出口退税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六、企业增加值怎么算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中国学术期刊网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探讨摘要: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
企业中增加值可以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企业统计工作中增加值核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文论述了目前企业增加值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增加值;
生产法;
计算问题;
对策建议;
收入法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095-01多年来企业增加值计算一直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用生产法计算,而目前多数企业涉及行业门类多,有许多非工业成份,用生产法计算造成增加值计算结果不能正确、完整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随着目前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化的不断深化,这一矛盾日益突出。
一、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总成果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统计制度原则上要求制造企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人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从概念上说,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新增价值的一部分,是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属增加值范畴,为确保构成要素的完整

企业增加值怎么算


七、企业增加值如何计算

生产法: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工业中间投入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一进项税额一减免税款一出口抵内销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一年末未抵扣数。
 分配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关于“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的计算,该指 标的计算与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保持一致。
若会计产成本核算中计算该部分成本,则计算工业总产值时要包括这分价格;
否则,不包括。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该指标应为本。
期折旧,而不是累计折旧。
所以在计算该指标时要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的期末数减期初数取得。
“修理费”的计算:“修理费”是指本企业对外支付的修理费用,属中间投入,不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互相修理。
计算工业总产值、中间投入所使用的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使用“生产者价格”,即工业品出厂价格;
计算中间投入使用“购买者价格”。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分别为当期的平均生产者、购买者价格。
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本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物质产品和。

企业增加值如何计算


网友评论
    匿名评论
  • 评论
0人参与评论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股票知识内容 >>